贝肯斯坦上限

✍ dations ◷ 2025-07-19 06:49:07 #黑洞,热力学,量子资讯

在物理学中,贝肯斯坦上限(英语:Bekenstein bound)是在一有限能量之有限空间内熵 S {\displaystyle S} 或信息 I {\displaystyle I} 的上限。反过来说,该上限是要精确描述一物理系统至量子层级的最大需要信息量。这表示若要精确描述一个占有有限空间之有限能量物理系统,只需要有限的信息量。

贝肯斯坦从涉及黑洞的启发式观点导出此上限式。如果存在系统违反此不等式,也就是有太多的熵,则贝肯斯坦认为这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1995年,泰德·雅各布森(英语:Ted Jacobson)证明了爱因斯坦场方程可以借由假设贝肯斯坦上限和热力学定律的真实性而导出。然而,虽然一些理论已经表明某种形式的上限必须存在,以使热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互一致,但该上限的确切表述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

此上限的普遍形式由雅各布·贝肯斯坦首次提出,以不等式表示之。以熵表示之该不等式为:

其中 S {\displaystyle S} 是熵、 k {\displaystyle k} 是玻尔兹曼常数、 R {\displaystyle R} 是包围整个系统的球壳半径、 E {\displaystyle E} 是包含任何静止质量的总质能、 {\displaystyle \hbar } 是约化普朗克常量、 c {\displaystyle c} 则是真空中的光速。然而,虽然重力在此效应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该不等式中并未出现万有引力常数 G {\displaystyle G}

若以二进制信息表示之,则该不等式为:

其中 I {\displaystyle I} 是信息含量,以比特数表示球壳中所含有的量子态。而式中ln2项则来自定义信息量为量子状态数目的自然对数值。若使用质能等价定理,该信息上限式可表示为:

其中 m {\displaystyle m} 是系统质量,以公斤表示,而半径 R {\displaystyle R} 则以米作为其单位。

1972年,史蒂芬·霍金证明了黑洞视界的表面积永不会减少,两个黑洞合并后的黑洞面积不会小于原先两个黑洞面积之和。与此同时,雅各布·贝肯斯坦运用此理论提出了黑洞熵的概念。为了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必须拥有熵。如果黑洞没有熵,则可以借由将物质丢入黑洞中来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熵的增加必须超过被吞入物质所减少的熵。贝肯斯坦认为,黑洞的表面积与它的熵含量成正比,从而使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贝肯斯坦在他的论文中指出:

贝肯斯坦认为,黑洞表面积与其熵含量的正比系数接近 1 2 ln 2 4 π {\displaystyle {\frac {{\frac {1}{2}}\cdot \ln {2}}{4\pi }}} 。1974年,霍金提出了霍金辐射,并运用能量、温度与熵之间的热力学关系证实了贝肯斯坦的猜想,同时修正其正比系数为 1 4 {\displaystyle {\frac {1}{4}}}

其中 A {\displaystyle A} 是黑洞视界的表面积,利用 4 π R 2 {\displaystyle 4\pi R^{2}} 求得。 k {\displaystyle k} 是玻尔兹曼常数, P = G / c 3 {\displaystyle \ell _{\mathrm {P} }={\sqrt {G\hbar /c^{3}}}} 则是普朗克长度。此公式经常被称为“贝肯斯坦-霍金方程”(Bekenstein–Hawking formula),其中下标BH可指黑洞(black hole)或贝肯斯坦-霍金(Bekenstein-Hawking)的首字母缩写。使用贝肯斯坦上限求得之最大熵含量正好等于由此方程求得之黑洞熵,此结果促成了全息原理的发展。

相关

  •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加夫里洛·普林西波(塞尔维亚语:Гаврило Принцип;拉丁化:Gavrilo Princip,1894年7月25日-1918年4月28日),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经过两个月的预谋,1914年6月2
  • 格列苯脲格列苯脲(INN),又名 优降糖(USAN),是一种磺酰脲类降糖药。市面上也可买到它与甲福明二甲双胍制成的合剂,名为 Glucovance。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截止到2007年,是世界卫生组织药典中两
  • 统合者与分割者统合派与分割派(英语:Lumpers and splitters)是指在事物分类上的两种不同原则。此问题经常发生在生物学上对生物类群的归类,或是语言学上对语系、语言或方言的分类等领域。“统
  • 脑垂腺柄脑垂腺柄(pituitary stalk、infundibular stalk、Fenderson's funnel、infundibulum)是下丘脑和脑垂腺后叶(英语:Posterior pituitary)之间的连接部分。第三脑室(英语:Third ventri
  • 苏联历史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15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
  • 埃利·雅布罗诺维奇埃利·雅布罗诺维奇(英语:Eli Yablonovitch,1946年12月15日-),美国应用物理学家,他与萨耶夫·约翰一起是光子晶体领域的两个开创者。他和他的团队首先创建一个3维结构,呈现一个完整
  • IC ManageIC Manage 是一间设计数据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其鞤助半导体公司管理在设计团队间分享的IC设计数据库。IC Manage 也提供企业软件给有大规模需求的客户,其并对模拟电路产品和
  • 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英语:In-Plane-Switching Liquid Crystal,简称:英语:In-Plane Switching,缩写:IPS)为日立制作所于1996年开发的LCD广视角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在液晶电视及平板电
  • 近摄镜近摄镜(Close-up filter)是转接镜头(secondary lens)的一种,他不能单独接在相机上使用,但可以安装在普通镜头前实现微距拍摄,而无需使用专门的微距镜头。近摄镜安装后,可将镜头的放
  • 季穆尔·埃涅耶夫季穆尔·马戈梅托维奇·埃涅耶夫(俄语:Тимур Магометович Энеев,1924年9月23日-2019年9月8日)是苏联/俄罗斯应用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研究》期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