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伯拉肯

✍ dations ◷ 2025-02-24 16:14:37 #70年代罗马帝国建立,约克

埃博拉肯(拉丁语:Eboracum;英语:Eboracum)是罗马行省不列颠尼亚的一座堡垒,它随后发展为不列颠尼亚北部的最大城市,在罗马帝国覆灭后最终演变成了约克市。

有两位罗马皇帝病逝于此,公元221年的塞提米乌斯·塞维鲁斯和306年的君士坦提乌斯一世。

埃伯拉肯第一次被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95至104年,在如今诺森伯兰郡出土的文书中以属格的形式提及了它(Eburaci)。在罗马时期,埃伯拉肯有两种写法:Eboracum 和 Eburacum。

Eboracum 来自古布立吞语单词 Eburākon,意思是“紫杉树之地”。ebura 在布立吞-盖尔语中意为“紫杉”(古爱尔兰语 ibar,爱尔兰语iúr,苏格兰盖尔语 iubhar,布立吞语 evor 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同时-ākon作为词缀,意思是“有”(如威尔士语-og,盖尔语-ach)。

罗马人对英国的征服始于公元43年,但直到70年代初才超越坎伯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人们被罗马人称为Brigantes,是罗马的仆从国。当不列颠的领导层发生变化,对罗马变得更加敌对时,罗马将军昆图斯·赛利阿利斯(Quintus Petillius Cerialis)率领第九军团从林肯向北横过坎伯对其进行军事占领。公元71年,赛利阿利斯和第九军团在乌兹河与福斯河交界处的平坦地面上建造了一座军事要塞,这便是埃伯拉肯。同年,赛利阿利斯被任命为不列颠总督。

当时,一支满编的军团约有5500名士兵,这为当地人提供了新的贸易机会,他们毫无疑问地涌向埃伯拉肯来进行贸易。结果,永久的平民定居点在要塞附近,特别是在其东南侧迅速增长。平民也定居在乌兹河的对面、沿从埃伯拉肯到西南的主要道路旁修筑房屋。到2世纪后期,城市规模增长迅速。人们铺设了街道,修筑了公共建筑,并在河上陡峭的山坡上建立起了私人房屋。

相关

  • 二甲胺二甲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H3)2NH。这种仲胺是一种无色易燃气体,具有氨味和鱼腥味。最常见的是二甲胺的40%水溶液。在2005年,大约27万吨二甲胺被生产出来。二甲胺分子包
  • 东太平洋海隆东太平洋海隆,亦作东太平洋海膨或东太平洋海岭,是太平洋海底位于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中洋脊,把西面的太平洋板块与东面的北美洲板块、里维拉板块、科科斯板块、纳斯卡板块和南极洲
  • 突尼斯市突尼斯(阿拉伯语:تونس‎;法语:Tunis)是北非国家突尼斯的首都,也是突尼斯省的省会。突尼斯是该国最大的城市,位于突尼斯北部的突尼斯湾(Gulf of Tunis,本身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内,市区
  • 儿玉誉士夫儿玉誉士夫(日语:児玉 誉士夫/こだま よしお ;1911年2月18日-1984年1月17日),日本右翼运动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上海担任“儿玉机关”领导人,战后于韩战时期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掩护
  • 陈桂栋内黄县知县陈桂栋(?年-1643年),字大椿,四川邻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崇桢三年(1630年)庚午科举人,历任内黄县知县、南直隶徐州知州,闯贼李自成攻徐州,负官印坠城自尽。钱谦益为其作死事状
  • 丹尼尔·德菲丹尼尔·德菲(法语:Daniel Defert,1937年9月10日-),又译丹尼尔·德费,为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哲学家米歇尔·傅柯的长期伴侣。在傅柯病逝后,成立“AIDES”,是法国最主
  • 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Joachim Friedrich,1958年8月11日-)是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剧作家,居住在博特鲁普。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大学时代专攻经济学,获国民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大
  • 六日谈《六日谈》(意大利语:)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皮埃特罗·阿雷蒂诺创作的对话集,原名《争论》()。作品对当时意大利城市性生活进行了大胆的描写。全书分两部,每部叙述三日之事,总共
  • 好逑传《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共十八回,是一部才子佳人(英语:Caizi jiaren)的小说,作者别名是“名教中人”。《好逑传》书名取自《诗经·国风·关雎》中“
  • 丁居信丁居信(?-?),字南屏,号确庵,江南仪征(今江苏)人,清朝官员。丁居信为乾隆七年(1733年)壬戌科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乾隆二十年九月(1755年10月)任台湾府凤山县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