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伯拉肯

✍ dations ◷ 2025-08-07 05:05:07 #70年代罗马帝国建立,约克

埃博拉肯(拉丁语:Eboracum;英语:Eboracum)是罗马行省不列颠尼亚的一座堡垒,它随后发展为不列颠尼亚北部的最大城市,在罗马帝国覆灭后最终演变成了约克市。

有两位罗马皇帝病逝于此,公元221年的塞提米乌斯·塞维鲁斯和306年的君士坦提乌斯一世。

埃伯拉肯第一次被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95至104年,在如今诺森伯兰郡出土的文书中以属格的形式提及了它(Eburaci)。在罗马时期,埃伯拉肯有两种写法:Eboracum 和 Eburacum。

Eboracum 来自古布立吞语单词 Eburākon,意思是“紫杉树之地”。ebura 在布立吞-盖尔语中意为“紫杉”(古爱尔兰语 ibar,爱尔兰语iúr,苏格兰盖尔语 iubhar,布立吞语 evor 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同时-ākon作为词缀,意思是“有”(如威尔士语-og,盖尔语-ach)。

罗马人对英国的征服始于公元43年,但直到70年代初才超越坎伯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人们被罗马人称为Brigantes,是罗马的仆从国。当不列颠的领导层发生变化,对罗马变得更加敌对时,罗马将军昆图斯·赛利阿利斯(Quintus Petillius Cerialis)率领第九军团从林肯向北横过坎伯对其进行军事占领。公元71年,赛利阿利斯和第九军团在乌兹河与福斯河交界处的平坦地面上建造了一座军事要塞,这便是埃伯拉肯。同年,赛利阿利斯被任命为不列颠总督。

当时,一支满编的军团约有5500名士兵,这为当地人提供了新的贸易机会,他们毫无疑问地涌向埃伯拉肯来进行贸易。结果,永久的平民定居点在要塞附近,特别是在其东南侧迅速增长。平民也定居在乌兹河的对面、沿从埃伯拉肯到西南的主要道路旁修筑房屋。到2世纪后期,城市规模增长迅速。人们铺设了街道,修筑了公共建筑,并在河上陡峭的山坡上建立起了私人房屋。

相关

  • 超流体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超
  • 亲鸾亲鸾(しんらん,1173年-1263年),日本镰仓时代初期僧侣。又名范宴、绰空、善信。以天亲、昙鸾各取一字,自称亲鸾,有时谦称为愚秃亲鸾,谥号“见真大师”。净土真宗之祖师。曾经在比叡山
  • 家蚁亚科家蚁亚科(Myrmicinae)隶属于蚁科,现生约140属,世界广布,蛹不结茧,有些物种具螫针,腹柄节两节,筑巢于土中、枯木中、石头下或活树中。家蚁亚科的物种生有明显的后腹柄节,也就是第三腹
  • 古典元素元素或古典元素(英语:Classical elements),在古典哲学中,是一种构成世界上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实体,或是能量。在历史上,许多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建构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元素思想,最著名的代
  • 鲁道夫·赫尔曼·陆宰鲁道夫·赫尔曼·陆宰(德语:Rudolf Herman Lotze,1817年5月21日-1881年7月1日)是一位德国 哲学家、逻辑学家。他还拥有医学学位,并且精通生物学。他的医学研究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
  • 欧麦尔·穆赫塔尔欧麦尔·穆赫塔尔(阿拉伯语:عمر المختار‎ 1862年8月20日-1931年9月16日)利比亚独立运动之父,曾领导昔兰尼加的抵抗运动,反抗意大利对利比亚的殖民统治。穆赫塔尔本职
  • 广枝音右卫门广枝音右卫门(ひろえだ・おとえもん)(1905年12月23日-1945年2月23日),是日治台湾时期派驻在竹南郡的日本人警察。他在大东亚战争末期,以自身性命换得2000名台湾青年存活,因而在苗栗
  • 彭上坤彭上坤(1910年-1943年),江西万载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八路军将领。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一方面军任指挥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第
  • 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创建于1935,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机构,旨在研究研究国际社会史运动及其发展。由荷兰经济史和政治科学家Nicolaas Wilhelmus Posthumus年创建,研究所内收
  • 日本铁路之最日本铁路之最是按铁路不同类别分列的日本铁路之最列表。当中,“铁路”的定义为根据铁道事业法(日语:鉄道事業法)所指定的铁路线与轨道法(日语:軌道法)所指定的轨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