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渣

✍ dations ◷ 2025-09-16 20:07:20 #豆渣
豆渣又称豆腐渣是豆制品的一种,是在以大豆制作豆腐或豆浆时过滤后剩下的残渣。价值不高,吃起来口感不是太好,但营养丰富,传统上在东亚地区会被用为食材,亦可加热减少水分后当作面包粉的替代品,甚至还有一种利用发酵后的绿豆渣所制成的料理“麻豆腐”。也常被制作为廉价饲料。在日本,甚至还能向手工豆腐店商家购买经过二次过滤的豆渣(二番搾りおから),因为再重新过滤的关系,比一般豆渣较为细致且较易食用,因此常被日本人当作健康食品。豆渣中含有50%的膳食纤维,25%的蛋白质,10%的脂肪,以及其他营养素。某些机构对豆渣的重新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作为缓冲材料,或制取水溶性膳食纤维。近年来汉语中对偷工减料而倒塌的工程,会以豆腐渣工程一词来形容。

相关

  • 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缩写:PCR,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在短时间内
  • 股骨股骨(Os femoris或者简为Femur)是人体最长最粗壮的长骨。股骨位于四肢动物的下肢(或后肢)深面。股骨上方弯曲,在此有股骨头(Caput femoris),近圆形,其关节面与骨盆形成髋关节。弯曲的
  • 制霉素6-dideoxy-β-L-mannopyranosyl)oxy]-1, 3,4,7,9,11,17,37-octahydroxy-15, 16,18-trimethyl-13-oxo-14, 39-dioxabicyclononatriaconta-19, 21,25,27,29,31-hexaene-36-ca
  • 生命力生命力论(英语:Vitalism,又译为生命主义、生气论、生机论、生机说、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存在长久的历史,现代版本是19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一般认为“生命力”学说
  • 统计力学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是一个以玻尔兹曼等人提出以最大熵度理论为基础,借由配分函数 将有大量组成成分(通常为分子)系统中微观物理状态(例如:动能、势能)与宏观物理量统计
  • 触觉触-压觉是触觉和压觉的统称。它们是皮肤受到触或压等机械刺激时所引起的感觉。两者在性质上类似。触点和压点在皮肤表面的分布密度以及大脑皮层对应的感受区域面积与该部位
  • 库施库施(Kush)又译为古实(Cush),是古代北非地区的一个文明,其地域大致位于今日苏丹共和国。早在古埃及第一王朝出现之前,库施已经有了成熟的社会形态。前25世纪开始,古埃及人开始沿着尼
  • 地的含义有:
  • 杨梅区杨梅区(台湾客家语四县腔:iongˇ moiˇ kiˊ;海陆腔:rhong moi kiˋ;饶平腔:rhiong moi kiˇ)位于中华民国桃园市南部,现今最大住民族群为客家族群。可分为杨梅、埔心、富冈、高山顶
  • α-氨基己二酸α-氨基己二酸(英语:α-Aminoadipic acid)是代谢赖氨酸和酵母氨酸的α-氨基己二酸途径(英语:α-Aminoadipic acid pathway)的中间产物,由氨基己二酸氨基转移酶(英语:aminoadipate 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