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玛列车

✍ dations ◷ 2025-08-14 08:34:43 #普悠玛列车
普悠玛列车(英语:Puyuma Express),全称为普悠玛自强号列车,通称普悠玛号,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台铁)使用于2012年由日本制造之摆式电力动车组TEMU2000型开行的特快列车。2013年2月6日起投入运营,初期行驶宜兰线与北回线,2014年7月扩展至电气化后的台东线,2015年3月扩展至电气化后的部分南回线至知本,后来到知本的车次被太鲁阁号取代,因而目前只开到台东为止,现时普悠玛号主要行驶于东部干线的区间中,以及纵贯线之111、136次(南港⇔枋寮)及110、127次(南港⇔潮州)。该款列车是继太鲁阁号后,台铁再度向民间征求命名,由台铁与台东县政府主办,票选过程中,一开始“太麻里号”一路蓝旗亚千余票,“普悠玛号”最后逆势异军突起,以8,778票获得网络票选获得最高票;而专家评审结果“普悠玛”号也同样获得评审青睐夺得最高分,成为双料冠军并获得这项命名比赛的第一名,而“太麻里号”则在二项中都屈居第二。列车的名称普悠玛源自卑南语,原指卑南族部落大首领所在地,亦有集合团结的意思;英文名译为“Puyuma”,同时这也是卑南乡以及台东市南王部落的称呼。和太鲁阁号一样,虽然通称的“普悠玛号”这个名称已广为使用,且显示于部分车站的最近发车时刻表,但台铁为避免票种过度复杂,亦配合其简化车种的政策,故其票价比照普通自强号,称为“普悠玛自强号列车”。自2014年7月16日大改点后,台铁发行的时刻表将普悠玛列车的班次标示为“普悠玛”;车票上除标示自强外,并特别标示“普悠玛”、“Puyuma Express”以供识别。(后面是当日出车编组) [=表示隔日]普悠玛号第一编组(TED2001+2002)2012年10月25日由日本运抵台湾,但在当日甲种运送行经基隆站站台末端时,TEMB2004车底牵引变流器的保护罩和站台末端斜坡擦撞,导致列车厢住、刮出刮痕。该区间已停用多时,营业列车不会行驶至该处,线路线型可能未保持主线标准,虽然相关单位在车辆下船前数日即以柴电机车在运送路径上做过数次试运转,但未考虑普悠玛号车厢净空过于逼近台铁规范上限,列车经过该弯道时的车辆中心偏移量超过现行列车,造成事故发生。事后台铁将四名工务系统官员分别遭记过、调职处分。 因为此次事件影响,在普悠玛号展开测试前,一方面防止列车与站台间距过近,另一方面配合站台增高工程,将基隆、暖暖、牡丹、贡寮与和仁等5处车站站台边坡敲除,彰化站则是将站台下方平时供站务人员使用的阶梯敲除。自从普悠玛列车运营以来已有多次发生与列车相关的事故,首次的列车事故是2013年10月30日,237次普悠玛列车(编组TEMU2003-TEMU2004)由花莲开往树林,行经北回线和仁路段时,第3车TEP2003电源车的受电弓因为受异物撞击,导致受电弓受损及碳刷破碎漏气,使得该列车保护装置启动并自动降弓,造成列车断电卡在和仁车站。造成当日237次后续往树林之区间停驶,该编组随后回送至树林调车场进行检修。除此之外,闯越平交道或是人为因素以及动物侵入轨道也是造成列车事故的主因。2018年10月21日下午4点50分,台铁普悠玛6432次(编组TEMU2007+2008)树林开往台东的列车行经宜兰线新马车站北端发生出轨意外,其中第3、5、7、8车翻覆,而八节车厢中又以第8车受损情形最为严重造成366名乘客中有18人死亡、215人受到了轻重伤,为台铁自199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铁路伤亡事故。事故后该编组因受损严重无法修复,将于完成调查作业后报废除籍。停靠在树林车站的试车的普悠玛号普悠玛号正在通过牡丹坡,后方的列车为动力集中式自强号停靠在花莲车站的普悠玛号一列停靠在新玉里车站往台东方向站台的普悠玛号。普悠玛号与太鲁阁号一起停靠在花莲车站普悠玛号一般座椅的车厢布局。普悠玛号身障车厢内部停靠于嘉义车站第一站台的111次往潮州普悠玛号列车东武200型 台铁彩绘列车(两毛)号(2016年7月7日)

相关

  • 解离性身份疾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常与精神分裂症搞混,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
  • 精神精神,一词多义,一般指人的心理状态,或者事物的宗旨和主要的意义。是物质的反义词。《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其中“精神”表达了用雪沐浴后心情舒畅的心
  • 唑类唑(Azole)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中指五元环骨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杂原子,其中至少一个是氮的杂环化合物。该名称源于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英语:Hantzsch–Widman nomenclatur
  • 高兴高兴(high)即快乐的情绪,另可能指:
  •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英语:scientific method)指的是检查自然现象、获取新知识或修正与整合先前已得的知识,所使用的一整套技术。为了合乎科学精神,这方法必须建立于收集可观察、可经验(empir
  • 耶利米·保罗·欧斯垂克耶利米·“杰瑞”·保罗·欧斯垂克(英语:Jeremiah "Jerry" Paul Ostriker,1937年4月13日-),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欧斯垂克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得
  • 蕃薯号卫星蕃薯号卫星是中华民国自制的皮级卫星(英语:PicoSAT)(Pico-Sat),其体积大小,顾名思义就是和番薯的大小一样小。蕃薯号卫星分别有两个: YamSat-1B 及 YamSat-1A“蕃薯号卫星计划”开
  • 梅纳反应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又称美拉德反应、梅拉德反应、梅纳反应、羰胺反应,是广泛分布于食品工业的非酶褐变反应,指的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蛋白质在常温或
  • 詹姆斯卡麦隆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英语:James Francis Cameron, CC,1954年8月16日-)是一位加拿大电影导演,擅长以极高的预算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主题往往试图探讨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 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他加禄语:Unibersidad ng Pilipinas,缩写:UP)是菲律宾共和国规模最庞大的国立大学系统。该校在美国殖民时期由第一届菲律宾议会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