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文书院

✍ dations ◷ 2025-08-01 05:15:17 #萃文书院

萃文书院是清嘉庆年间于台湾府台湾县罗汉内门里观音亭庄一带(今高雄市内门区观亭里)所设立的书院,日治时期曾作为内门公学校(今内门国小)、内门国民学校观音亭分校场(今观亭国小)的校舍使用,后者之校地亦原为书院之学田。二次大战后因政府政策而失去学田、欠缺维持经费,故并入内门紫竹寺,由该寺接管并重建,亦曾做为图书馆之用,其后紫竹寺也以书院之名成立“财团法人高雄市私立萃文书院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从事老人养护及日间照顾、居家服务、儿少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

2018年时该书院一楼是长青俱乐部,为老人活动的场所;二楼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等先贤神位、文昌帝君神像、魁斗星君神像。

萃文书院的倡建始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贡生游化等人觉得罗汉内门距离府城读书过远,遂打算于当地兴建书院。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贡生黄玉华、监生萧作文主事下,迁建书院至紫竹寺西边,工程于隔年(1845年)完工,书院主祀文昌帝君,学生来自今内门区、旗山区、美浓区与台南市新化区等地,书院经费则由学田田租收入、地方仕绅乐捐支应。

进入日治时期后,书院曾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重修,明治三十五至四十三年(1902-1910年)充为新成立的内门公学校(今内门国小)校舍,书院亦为就读中等学校以上之学生提供奖学金。内门公学校搬迁往内埔后,书院于昭和十一年(1936年)再次重修,四年后(1940年)书院旁又设内门国民学校观音亭分校场(今观亭国小),该校创立之初亦曾使用萃文书院上课,而校地则原为书院的学田。

二次大战之后,因三七五减租与公地放领政策,导致该书院的学田被放领,无法获取维持经费。民国57年(1968年)大殿因风灾而毁损,四年后(1972年)会员集资重建大殿,但施工中又遭到雷击破坏。由于缺乏经费,民国64年(1975年)书院经会员大会通过并入内门紫竹寺,由紫竹寺接续重建及日后管理、祭祀,建筑于民国67年(1978年)完工,耗资约五百多万。

民国75年(1986年)1月时,因当时内门乡未有图书馆,紫竹寺遂于书院内设图书馆,直到民国78年(1989年)8月该寺捐献东侧庙地供乡公所兴建新图书馆为止,原有藏书并转移至新图书馆。民国83年(1994年)5月30日,紫竹寺以书院之名成立“财团法人高雄市私立萃文书院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从事老人养护及日间照顾、居家服务、儿少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

书院于创始之初主祀文昌帝君,战后向政府办理寺庙登记时则改以孔子为主神,从祀文昌帝君;民国72年(1983年)登记宗教别为儒教。

相关

  • 腺瘤腺瘤(英语:Adenoma,/ˌædᵻˈnoʊmə/)是腺源性或腺状上皮组织产生的良性肿瘤。包括肾上腺、脑下垂体、甲状腺、前列腺等器官在内,许多腺器官都可能形成腺瘤。
  • 边疆区边疆区(俄语:кра́й)是俄罗斯联邦主体的一种称呼。在俄罗斯全部85个联邦主体中,共有9个边疆区。“边疆区”与“州”并无实质差异,两者均为俄罗斯一级行政区划,具有相同的法律
  • font color=#ffffff湖北/font湖北省高等学校列表,是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的湖北省部分。截至2017年5月31日,湖北共有36所公立本科高校、32所民办本科高校、51所公立专科高校、10所民办专科高校、14所成人
  • 沈兆霖沈兆霖(1801年-1862年),字尺生,号朗亭,又号子荥,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员。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
  • 筛法筛法是数论中的一类基本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筛函数,也就是某个被“筛选”过的有限整数子集的元素个数:5:10,148-149。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是一种古典筛法,但由于没有理论价值,在很长
  • 戎县戎县是明代叙州府所属的一个县,洪武四年降戎州为县。万历二年二月改曰兴文县,其辖地在今四川兴文县一带地方。
  • 铃木健吾铃木健吾(Suzuki Kengo,1995年6月11日-)是日本田径运动员,专攻长跑项目。他代表日本参加2017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半程马拉松项目,获得个人铜牌及团体金牌。
  • 烙馍烙馍,最先出现于中原,是一种北方的面食,采用未经发酵的面团制作,将面粉用水揉成面团,把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圆饼,再放在鏊子(一种龟背状器具)上加热,直至熟透。烙馍需要用较硬的面
  • 彩蛾蜡蝉属彩蛾蜡蝉属(学名:)是蛾蜡蝉科(瑞典语:Flatidae)(又名青翅飞虱科)一个半翅目昆虫的属,也是蛾蜡蝉科的模式属,由Stål于1862年建立。本属的模式种是 Stål, 1862,模式产地是当时的英属马
  • 我 (佛教)我(梵语:आत्मन्,ātman,巴利文:atta),佛教术语,通常指作为轮回主体的“自我”(灵魂)。这是古代印度很重视的一个哲学术语,许多不同教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佛教也承袭了这个术语,作出自己的解说。古代汉译典籍中就将其译为“我”,不与普通的人称指代加以区别化,现代常译为梵我以示区别,也有意译为主体,或俗称的灵魂。但佛家反对“灵魂”一词,认为其违背《无我论》。佛教讲述神识的流转。在佛教中, 作为轮回主体的“我”,称为补特伽罗。将个人的错误见解,称为我见。将个人的执著,称为我执。在梵文与巴利文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