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莫霍界面
✍ dations ◷ 2025-01-23 12:05:08 #莫霍界面
莫霍界面,有时简称莫荷面,是地球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首先在1909年由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荷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čić)发现。他观察到地震波(特别是P波)在此处波速会突然变快。莫霍界面几乎完全在岩石圈内; 只有在海洋中洋脊之下才能确定岩石圈-软流圈边界。莫霍界面在1909年被莫霍洛维奇首次确定,当时他观察到,从浅层地震的震动图有两组P波和S波,一组沿着地球表面附近的直接路径,另一条被高度速度介质折射。莫霍界面的位置不定,可浅至中洋脊下方约5公里处,也可深至大陆地壳下方约75公里处。莫霍界面在海床以下的5至10千米(3~6英里),和在典型的大陆地壳以下的20至90千米(10~60英里),平均35千米(22英里)。从岩石学角度,莫霍面作为一个过渡带,厚度3~5km。其上为基性的玄武岩,即硅镁层,平均密度2.9g/cm3;其下为超基性的橄榄岩,即地幔岩,平均密度3.5g/cm3。成分上的变化使地震波速变化。1950年代晚期到1960年代早期之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曾采纳一项提案,计划在海洋的海床上钻孔以到达此处。这个计划称为“莫霍计划”(Project Mohole)。然而,该计划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该提案也在1967年时被美国国会取消。科拉研究所的苏联科学家同时追求这个目标; 15年后,他们在1989年放弃了他们的尝试之前,已经达到了世界最深的洞穴12,260米(40,220英尺)的深度。到达不连续面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目标。一个提议考虑了一种具有重钨针的岩石熔化放射性核动力胶囊,可以将其自身推向莫霍界面,并探索它附近的地球内部和上地幔。2007年9月,全球最大的日本海洋探测船“地球号”开始在南海海槽相对较薄的海层勘探,目标将是莫霍界面。这个探测钻井船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而建造。乔迪斯·决心号于2015年年底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航行,并前往位于西南印度洋脊的印度洋西南部一个有希望的地点的亚特兰蒂斯(Atlantis Bank),试图钻探初步钻孔 深度约1.5公里。这次钻探企图甚至没有达到1.3公里,但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在稍后进一步调查。
相关
- 祠祭祠祭是在宗族祠堂祭祀祖先,又称族祭。闽南裔台湾人的祭祀时间除了祖先或亲人忌日外(一般“对年”之后就不拜生日,除非视为神明),常在除、清、盂、九等节庆:客家裔台湾人通常在公厅
- 法 (印度哲学)法,直译为世间万法、音译为达摩(梵语:धर्म,dharma,巴利语:धम्म,dhamma)是在印度的哲学和宗教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含义多变的术语。在传统印度社会中,法在历史上已经指称了各种思
- 髋骨髋骨为人体腰部的骨骼,共左右两块。幼年时,髋骨分为髂骨、坐骨和耻骨以及软骨连接。成年后,它们之间的软骨会骨化,成为一个整体,即髋骨。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
- 电化学电化学(英语:electrochemistry)作为化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两类导体(电子导体,如金属或半导体,以及离子导体,如电解质溶液)形成的接界面上所发生的带电及电子转移变化的科学。传统观念
- 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胺(INN:Procainamide,发音: /proʊˈkeɪnəmaɪd/)是一种Ia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治疗心律不整。普鲁卡因胺在1951年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制成功。 它在1950年6月2日被美国食品
- 累积二烯烃累积二烯烃也称为“聚集二烯烃”或“连烯烃”是分子中含有一对相邻碳碳双键(即有一个碳原子通过两个双键与相邻两个碳原子连接)的一类二烯烃。分子中具有超过一对相邻碳碳双键
- 陈定信陈定信(1943年7月6日-),非博士出身的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一路从医师做到医学院院长,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于2005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定信早年跟随宋瑞楼教授研究
- 登登(希腊语:Ντεν或Ντεβέν)为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四位国王(法老),亦有说他是第一王朝的第五位法老,相当于曼涅托在《埃及史》中所记的乌萨菲(希腊语:Ουσαφάις或Ουσ
- 印度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印度河冲积而成,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习惯上划分上、下印度河平原,以北纬29°线作为分界线。大部分地区现已沙化,形成了广阔的塔尔沙漠,印
-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旨在研究特定系统结构中各部分(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系统的对外接口与界面,以及该系统整体的行为、功能和局限,从而为系统未来的变迁与有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系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