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节结构,指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不同方法对汉字字音的构成所做的分析。汉语音节在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一个汉字的字音,如“上、中、下、天、地、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特殊的情况,如北京话儿化韵的“门儿”、“声儿”等,是两个汉字构成一个音节,又如后起的单位字“瓩、兛”等,是一个汉字包含两个音节。
从传统的汉字注音方法反切的角度出发,一个汉语音节可分成声、韵两部分,如“东,‘德红切’”,反切上字“德”表声母“端”,反切下字“红”表韵母 和声调之平声——韵母、声调合称为“韵”。
一个字音又可分为“声”、“韵”、“调”三部分,或者叫做“声母”、“韵母”和“声调”。如:“流连”二字声母和声调相同,韵母不同;“抖擞”二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买卖”二字,声母和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从音位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诸方言和宋、元以来的近古汉语,可将一个汉字的字音分成五个音位。刘复把一个字音比喻成一种生物,按发音的先后顺序将这五个音位命名为:头、颈、腹、尾、神。将其翻译成现代音韵学习惯的说法就是:声母(头)、介音或韵头(颈)、韵腹(腹)、韵尾(尾)和声调(神)。
汉语音节构成中的五个音位,只有韵腹和声调是必需的,其他音位可有可无。也就是说:
并不是所有汉语方言的字音结构都完整地包含了“声、介、腹、尾、调”五个构成部分,比如粤语的音节结构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介音”,其“开”“合”两呼是用不同的声母来区分的,而不是靠介音。又如,朝鲜语的汉字发音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方言音,但现代朝鲜语是没有声调的。另外,有的方言的音节结构要比这个五位的模式复杂,如福州话的“卓”字读如,韵腹为-a-,韵尾却是由/u/、/k/两个音位构成的。
汉语音节结构示例(IPA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