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近郊,始建于隋炀帝时期,格局仿照隋大兴城修建,时称东都或东京。历经了隋朝、唐朝、五代和北宋,前后沿用500余年,为隋唐的东都,北宋的西都。2010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故于汉魏洛阳城西南方向设计兴建新都洛阳城,新都城大体仿隋大兴城旧例,先后修建宫城、皇城及郭城。并在郭城南面设五坊,其东北开三坊。同时又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宫城,皇城修建于城市最高区域的西北边,同时设立重城、东城,以加强防御功能。开丰都、通远、大同三市,在更大程度上符合了工商业的需求。隋唐洛阳城平面相近方形,周长27公里余,南边、东面各创三门,北建二门,西墙无门,合八门。及至唐代,改丰都、通远,大同三市为南市、北市和西市。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于皇城西南筑上阳宫,提升了宫城的使用价值。除上阳宫为唐朝新修建筑外,其他洛阳城建筑基本上继承隋代旧制,沿用不废。
2008年8月14日,洛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9月26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批准该条例。根据条例的第六条,隋唐洛阳城重要遗址包括:一、宫城遗址,二、外郭城城垣(含城门)遗址,三、含嘉仓城(含城门)遗址,四、九洲池遗址及其附近宫殿建筑基址,五、新潭遗址,六、洛南里坊区遗址,七、回洛仓城遗址,八、上阳宫遗址,九、合璧宫遗址,十、宋代衙署遗址。
长安 · 洛阳 · 汴 · 燕(明代,陈建)
关中 · 洛阳 · 建康 · 开封(明末,顾炎武)
长安 · 洛阳 · 金陵 · 燕都(民国,朱偰)
长安 · 洛阳 · 汴京 · 燕都 · 金陵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 杭州 · 安阳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杭州 · 安阳 · 郑州 · 大同 · 成都
亳 → 隞(嚣) → 相 → 庇 → 邢 → 奄 → 殷 → 朝歌
岐邑 → 丰京 → 镐京 → 雒邑
西汉→新朝长安 → 东汉雒阳 → 东汉献帝长安 → 东汉献帝许都
长安遗址 · 谯都 · 许都遗址 · 邺都遗址 · 洛阳遗址
统治中心:长安 → 大兴→长安(胡姆丹) → 武周神都 → 长安 → 成都 → 长安 → 洛阳
北京太原府 · 东京河南府 · 中京京兆府 · 南京成都府 · 西京凤翔府
上京龙泉府 · 东京龙原府 · 中京显德府 · 南京南海府 · 西京鸭绿府
上京临潢府 · 东京辽阳府 · 中京大定府 · 南京析津府 · 西京大同府
上京会宁府 · 中都大兴府 · 南京→东京辽阳府 · 西京大同府 · 北京临潢府→大定府 · 南京开封府
后梁开封府 → 后唐洛阳 → 后晋→后汉→后周开封府
南唐江宁府 → 南都南昌府 · 北汉太原府
东京兴庆府→中兴府 · 西京西平府 · 辅郡西凉府
东京开封府(汴梁) → 行在临安府、行都建康府 · 西京河南府 · 南京应天府 · 北京大名府
大蒙古国:曲雕阿兰 → 哈拉和林 → 上都
大都路大都(汗八里) · 上都路(陪都)
北元:上都 → 应昌城 → 哈拉和林
察哈尔部林丹汗:查干浩特
· 京师应天府(后改为留都南京) → 京师顺天府(原为行在) → 应天府 → 顺天府
弘光应天府 · 隆武福京天兴府 · 绍武 · 永历 · 东武
后金:费阿拉(佛阿拉) → 赫图阿拉(兴京) → 界藩城(行都) → 萨尔浒城(行都) → 辽阳 → 东京 → 盛京奉天府(后改为留都)
京师顺天府 → 广州 → 重庆 → 成都 → 台北(中央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