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尸梨蜜多罗(Po-Śrīmitra),汉名“吉友”,西域人。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43年),终年八十余岁。
帛尸梨蜜多罗本是龟兹国太子,而逊让国位给弟弟,行事作风颇似春秋时期吴国的“太伯让弟”。让位后,领悟佛教义理,出家为沙门。其人天资高朗,风神超迈。由于善持咒术,皆能灵验,并教授弟子高声进行梵呗,时人称之为“高座法师”。于东晋元帝时,译《灌顶经》等三部,可视为密教典籍进入中国的开始。
西晋永嘉年间,来到中国,适逢中原纷乱,战事频仍,于是渡江南下,来到建康,住于建初寺。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丞相王导见而奇之,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帛尸梨蜜多罗因此而出了名。当时的太尉庾亮、光禄大夫周�、太常谢琨、廷尉桓彝等当朝名士,都与他有所交往,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罗与当朝名士交往,举止言谈随对象不同而变化,却又恰如其分。宰相王导来访,他解带宽衣,斜躺着与王导说笑,言语佳妙。卞壶来访,却连忙穿戴整齐,态度恭敬而严肃,把卞壶迎进客厅,相对正襟危坐。人们好奇这种显著的差别对待,问他何以如此?答曰:“王导为人风雅洒脱,卞壶则行事严谨,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诸公得知原因后,都佩服帛尸梨蜜多罗待人各得其所。桓彝想为帛尸梨蜜多罗品评,考虑良久却没有合适的词句。有人说:可用“卓朗”两字概括其为人。桓彝听了赞叹不已,认为这是最合适的标题。
大将军王敦当时在南夏,听说朝中诸公都相当器重帛尸梨蜜多罗,感到怀疑,担心众人被虚名所惑,品鉴有失公允。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反为其风雅所吸引,高兴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多罗表示虔诚敬意。
周�被任命为仆射,掌管官员选拔,上任之前造访了帛尸梨蜜多罗,曾感慨地说:“假使太平盛世,能够选到此类贤才,则使人心满意足了!”不久,周�被叛乱的王敦所杀害。由于王敦的声势,没有人敢慰问周�的遗孤,帛尸梨蜜多罗却登门吊唁,作胡呗,梵音响彻云霄,又诵咒数千言,声音高声畅达,脸色不变,最后擦拭鼻涕眼泪,神气自若。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罗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样,今天岂能在这里?”当时传为佳话。
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的名士公卿往来,要透过翻译。但他善于察颜观色,往往在翻译之前,已先神领意得大家的意思。众人莫不赞叹他的天才颖悟。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时,朝野名士都为之痛惜流泪。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便知他精神渊著,卓越出伦。”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曾为之作序曰:“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戎?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䃅;然日䃅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性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由此可见,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崇高。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死后葬于该处。后有僧人在此地建寺,名为“高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