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辛的青年时代

✍ dations ◷ 2025-08-13 05:01:07 #苏联电影作品,1935年电影,俄语电影,黑白电影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俄语:Юность Максима),是一部发行于1935年的苏联电影,由格里戈里·科津采夫与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英语:Leonid Trauberg)执导,讲述1910年代青年马克辛参与革命运动的故事。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的故事发生于1910年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工厂区,主角马克辛是一个为人开朗乐观、坚毅勇敢的青年,与安得列和焦码两人结为好友;三人是当地一座工厂的工人,那时的工人受到工厂主、监工等人的剥削,令充满正义感的马克辛感到厌恶。

一天,马克辛在上班途中看见一名女子正被监工追捕,便与两名好友一起协助她躲避,后来意外发现她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工厂在同一天发现该名女子派发的政治传单,车间主任和监工利诱马克辛协助调查传单的由来,马克辛却以装疯卖傻来拒绝。刚巧,安得列因工受伤,监工便要求马克辛和焦码视察工人开办的学校有否鼓吹革命思想,作为工厂向安得列提供医药费的交换条件,两人无奈答应。在那所学校里,两人发现早前所救的女子是一名女教师,她名为娜塔莎,暗中讲述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马克辛对娜塔莎产生好感,又从她的讲解中领悟到一些道理,便不肯向监工指认她。

马克辛令娜塔莎再次幸免于难,但监工也拒绝支付安得列的医药费,最终安得列死去了,引起工人群情震动。此后,工厂又有一名工人因工致死,工人们感到愤怒,发起游行抗议;马克辛在游行中派发传单而被捕下狱,焦码为救友而向警员掷石,遭到处死。两个好友的死对马克辛造成沉重打击,马克辛打算与统治者抗争后一死了之,却因同室狱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地下组织领袖巴利瓦诺夫的鼓励而打消死念,并在后者的教导之下得到许多革命知识。

出狱后,马克辛继续参与革命运动,得到巴利瓦诺夫的赏识,也受到其他革命份子的尊敬。电影以马克辛离开家乡、改到俄国其他地方推动革命告终。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是“马克辛三部曲”的首部,后两部分别是《马克辛的归来(英语:The Return of Maxim)》和《革命摇篮维堡区(英语:The Vyborg Side)》。电影的剧情是基于真实工人的回忆录,并据此创作了马克辛这个角色,作为革命英雄的原型、革命时代贫苦青年的典型。导演表示,此电影旨在通过马克辛的成长经历来反映整个时代。

此电影起初几乎遭到打压,后来因工人委员会将其评为“足够现实”,才得以发行。电影在制成之初招致“太轻浮”的批评,而且当时的片名是《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以列宁为首的派别、苏联共产党前身),引起“电影内容是否承受得起此片名”的质疑。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的电影摄影采用了印象主义风格。此电影的摄影风格朴实而严谨,每一帧镜头均结构完整,明暗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既令人物突出,也令观众对背景环境留下深刻印象。

此电影由知名音乐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配曲。电影的关键点通常会配以革命歌曲或民歌,而革命行动的片段也会用音乐来遮罩。电影有多首配乐,其中《华沙工人曲(英语:Warszawianka (1905))》、《你们已英勇牺牲》(Вы жертвою пали)、《我爱夏天加钓竿》(Люблю Я летом с удочкой)与《蓝色球正在自旋转动(俄语:Крутится, вертится шар голубой)》此四首全是以剧情内声音(英语:Diegesis)的形式出现。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主角马克辛的形象在苏联深入民心。当时,不少苏联人向马克辛写信寻求建议,更有城镇选出马克辛作议会代表。马克辛被视为当代青年的“灯塔”,有家长把小孩取名为马克辛。马克辛在电影内歌唱的《蓝色球正在自旋转动》一曲也变得十分流行,有苏联工人在街上传唱此曲。

马克辛的形象亦在其他文化作品出现。一些后来的苏联电影有马克辛的角色,例如1939年的《伟大的公民(英语:The Great Citizen)》与1941年的《战时影片集》。苏德战争期间的苏联歌曲《两位马克辛》(Два Максима)描述马克辛用马克沁机枪打击敌人,此歌曲受军人欢迎。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发行后的竞争对手是另一苏联电影《恰巴耶夫》,最终两部电影赢得同样多的赞誉,一样备受欢迎。《共青团真理报》等报章报导指,共50万名观众出席了此电影的首映式。《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亦得到苏联官方的认可:据格里戈里·科津采夫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观看此电影时说出“对。不对。这样好……对。”的一句话,这表示斯大林认可此电影,并把电影情节作为事实一样评论。

《共青团真理报》评论指,《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现实地描述了1930年代的苏联青年,并提供了正当的苏联人楷模。美国影评家安德烈·森瓦德(德语:Andre Sennwald)认为,《马克辛的青年时代》是俄罗斯现赛主义电影摄影风格“突出而有力”的表达,而且演员的演出完美无瑕。此电影亦在1935年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为最佳外语片之一。


相关

  • 亚甲蓝亚甲蓝(Methylene blue),又称亚甲基蓝、次甲基蓝、次甲蓝、美蓝、品蓝、甲烯蓝、瑞士蓝(Swiss blue),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为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是一种芳香杂环化合物。
  • 德国人德意志人,或中译德国人(die Deutschen)这个术语在使用中可能有多种含义。族群意义上的“德国人”的概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譬如,瑞士说德语的人早已形成了完全异于德
  • 水晶体晶状体,又称晶珠,是眼球的主要屈光结构,也是唯一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为一个双凸形扁圆体,包以透明被囊。晶状体在角膜与虹膜之后、玻璃体与视网膜之前,其周缘部被晶状体悬器(睫状
  • 黏多糖糖胺聚糖(英语:Glycosaminoglycan,简称为GAGs,旧称为黏多糖(英语:mucopolysaccharides))是蛋白聚糖大分子中聚糖部分的总称。由糖胺的二糖重复单位组成,二糖单位中通常有一个是含氨
  • 统一的回声广播电台统一的回声广播电台(朝鲜语:통일의 메아리 방송/統一의 메아리 放送)是朝鲜针对韩国广播的电台。使用短波和FM播出,同时开通了网站,主要用朝鲜语广播。电台于2012年12月1日开始播
  • 肯·萨拉查肯·萨拉查(Ken Salazar,1955年3月2日-)美国政治人物、农场经营者、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也是第50任美国内政部长。此前他担任科罗拉多州的参议员,隶属民主党籍。萨拉查原先担任科
  • 三硫化二锑三硫化二锑,别名硫化锑、硫化亚锑,分子式Sb2S3。分子量339.68。黄红色无定形粉末。相对密度4.12。熔点550°C。不溶于水、乙酸,溶于浓盐酸、硫氢化铵、硫化钾溶液和醇。三硫化
  • 阿尔班·贝尔格阿尔班·马里亚·约翰内斯·贝尔格(德语: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1885年2月9日-1935年12月24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该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
  • 2003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2003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下面是2003年3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卡尔娄·武尔班尼(英语:Carlo Urbani,46岁
  • 彼得·尼洛维奇·杰米契夫彼得·尼洛维奇·杰米契夫(俄语:Пётр Нилович Демичев;1918年1月3日,儒略历1917年12月21日-2010年8月10日)是苏联-俄罗斯政治人物;1986年至1988年任苏联最高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