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中信,是一种通信的形式。将讯息(可以是一封信、一张名片,更可以是古灵精怪的物品)放入密封的容器(通常是一瓶玻璃瓶,塑胶制也有),投入海中、洋中,或收藏在隐蔽的地方(类似时间囊)藉以将讯息传到未知的对象。
瓶中信的讯息接收者并没有一个特定对象,讯息亦可能随着洋流流动直到永远。瓶中信常被人们联想为困荒岛的遇难者之求救信号。然而,也有许多人认为发布瓶中信是一种乐趣,可以交流远方的消息和交新的朋友。不过,投掷瓶中信同时,要先考虑承受触犯乱丢垃圾罪名而带来的罚款和刑期之风险。
瓶中信也为科学家带来研究洋流的重要资料。“瓶中信”一词,成为谚语,意思为不意欲送到特定目的地的信息。
第一次记录瓶中信的记载,是公元前310年,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将放有讯息的瓶子掷到海中,用以研究地中海是否由大西洋的海水流入形成。
16世纪的英国海军将瓶中信设入其他用途,他们将敌军位置用瓶中信的方式送到岸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甚至下御令,任何人打开“封塞之海中瓶”,必被处以死刑。
气球邮件是利用气球传送信息到没有明确目的地的方法,类似瓶中信。气球邮件的好处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放出和接收到气球邮件的信息。更好之处,是气球邮件非常容易地被放出,也不必冒上海浪将信息洗走之风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利用类似瓶中信的媒介发射了几则跨星讯息。他们使用了一碟9英寸乘6英寸的镀金铝板,通称作先驱者镀金铝板,第一块镀金铝板随着先驱者10号于1972年3月2日被发射上太空,而第二块则随先驱者11号于1973年4月5日被发射到太空去。
1977年夏天,美国太空总署旅行者号计划发射了两艘太空船。太空船每艘都运载12英寸镀金的铜盘,通称作旅行者金唱片,记录包含代表地球上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声音及图像。
现代人虽然可以用电话、邮件、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等的方法联系,交流互动。但瓶中信这种充满未知、神秘魅力的通讯方法,依然吸引现代人采用,甚至发掘更多用处。瓶中信不单单带来友情、爱情、异国交流,或会带来拯救;或会带来斥责乱丢垃圾之回函;或会带来更多的谜团。
1904年至1906年间,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生物协会长 George Parker Bidder 为了观测北海洋流流动方向进行实验,投掷了 1020 个瓶中信,里面有一张明信片及一份问卷,上头用英语、德语以及荷兰语三种语言写着希望捡到瓶子的人可以写下发现地点及时间。2015年,一对夫妇在德国北部海岸的阿罗姆罗岛(Amrum)度假时,发现了其中一个瓶中信,这可能会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最古老的瓶中信。
1941年,两名铁匠西奥多·杰克武尼和埃米尔·高德特,把一封瓶中信放入美国罗得岛州北金斯敦的匡西特海军航空站一堵墙内,直到六十年后重见天日,但人们依然不理解两人之动机。
1963年,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安妮·瑞维特自法国发出一封内有自己住宅地址的瓶中信,由另一名荷兰诺德韦克海滩的男孩尼尔斯·埃尔菲斯拾到,后来两人联络,发展友谊,最后成了夫妻。
1990年代初期,美国海洋学家克堤斯·埃贝斯迈尔在朋友家发现一个来自台湾的瓶中信,内容是台湾人声援当时被判刑的中国知名异议人士魏京生。
在日本,非常多学生使用瓶中信方式进行交流。1997年11月13日,位于琉球群岛的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真和志小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庆祝创校一百一十六年,举办了瓶中信祝福活动。半年之后,其中一名叫绫乃的女学生之瓶中信,漂流到台湾台东县长滨乡,由一名老翁刘桂魁拾获,其后两人见面,成为忘年之交,刘桂魁并收了绫乃为干孙女。
此外,日本亦有专门发放瓶中信的组织黑潮物语元气之子会,该会成立于1998年,专收集来自日本海内外的信件或绘图,然后在冲绳等地放流。2006年2月1日,农历新年期间,其中一封该会发放的瓶中信乘住黑潮漂流到台湾台东县成功镇三仙台,被中华搜救总队队员李训旺拾获,李训旺后来远赴日本,推动两地交流。
2005年7月,英国女孩亚丽莎将她的照片及住址塞入一个玻璃瓶,然后将瓶中信从英国兰开夏海边丢入大海。47天后,亚丽莎收到来自新西兰的男童伯斯回信,表示在他住家附近的一个船坞中发现这个瓶中信。这样的消息令科学家啧啧称奇,瓶中信漂流的速度比邮轮慢了不过7天,而且瓶中信要经大西洋,绕过非洲南端再到新西兰,或是用比较快的方式,穿过美洲巴拿马运河,一路冲到新西兰。有科学家表示,可能有人从中将瓶中信捡起来,再丢到新西兰外海,但为何要这样做,则是未解之谜。
有时瓶中信也可作另类用法,2005年5月24日,英国利物浦市议会为老人和一些经常患病的人想出了一个对付紧急情况的好办法。市议会鼓励人们应该将一些非常重要的个人医疗资讯写成一封瓶中信保存在冰箱里,以便在遭遇突发疾病时能够迅速找到,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瓶中信为大众带来乐趣,同时亦带来拯救。2005年5月,来自厄瓜多尔和秘鲁的86名偷渡客,打算偷渡到危地马拉,然后越过边境进入墨西哥。但人蛇集团为免被查缉人员发现,将他们遗弃。结果他们在哥斯达黎加600公里的可可斯岛海域发生船难,于是发出瓶中信求救。漂流三日后,瓶中信被哥斯达黎加海洋保育组织人员发现,86名偷渡客因而获救。
然而,某些人对瓶中信通讯方式没这样欢迎。2005年8月,住在纽约长岛的美国海岸防卫队队长班奈特发出瓶中信,这封瓶中信漂越大西洋,历经将近4千8百多公里后到达英国多塞特郡的普利港,被一名住在伯恩茅斯,叫亨利·比格尔斯伍的人捡到。亨利·比格尔斯伍回函训斥班奈特的行为,并在信中表示:
尼古拉斯·史柏斯之小说《瓶中信》,后被改拍成美国电影《瓶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