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师道(1005年-1063年),字贯之,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侍御史。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子侄。终年五十九岁,葬于天平山。著有《垂拱元龟会要详节》四十卷、《节国朝会要》十二卷、奏议二十卷及文集五十卷。生前居住在承天寺前,称为豸冠坊。有两子范世京及范世亮,皆为进士。
范师道为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即公元1030年)进士。曾任抚州判官及广德县知县,施政有成绩,县内有一间张王庙,每有祭祀都会杀牛数千,但范师道禁绝此事。右正言孙甫推荐为许州通判。
当时宰相贾昌朝上议设置五个辅郡,内设京畿转运使及提点刑狱,称之为“拱辅京师”,而论证者更谓宦官广纳亲信为官及从兵,打算谋取京畿财赋,所以有需要设置辅郡。但范师道力陈不是,才逐渐恢复旧制。另范师道又上奏希望将贡举改定为三年,因原本的四年令学生等得太久才有一次考试的机会。
到刘沆为宰相时,赵祯宠妃温成皇后张氏身故,礼官商议将温成皇后埋葬地称为“陵”,范师道数次抗争认为“陵”只可用作天子埋葬之地,此事范师道的表现惹来刘沆对其极度不满,刘沆利用“台官满二年当补外”的借口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范师道贬为常州知州,范师道原属的御史府虽然用尽言语为其抱不平但都不果,而范师道之名迹亦越来越得到天下人知道。及后曾调任广东路转运使,之后又再调往两浙。未几任起居舍人、谏院同知。
皇祐五年,范师道在调往两浙其间,其子范世京考获进士,被调往应天府柘城县任主簿及和州历阳任县令 ,范师道急切走向范世京,说:“我和家人相聚时间少,侍奉天子日子多,还怎能忍受多年失去子女早晚问安?”。
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获参知政事吴育推荐筹画治理国家大事,召为侍御史。
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六月,以时任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为赵祯加上“大仁至治”的尊号,并谓在康定之前赵祯每三岁亦会如此,唯独范师道及知制诰刘敞力谏,认为此举对于治国并无益处,尊号亦非一直存在,而赵祯亦不接受徽号已经二十年,并且有损赵祯谦尊之德,最终赵祯都没有批准。
同月,自从温成皇后死后,后宫得幸者有十人,称之为十阁,其中有周氏、董氏及温成皇后之妹。而周氏及董氏都为赵祯生下公主而进升官职,以致其他诸阁都希望有所迁改,赵祯亦因此发出诏书令中书出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但中书认为自己并无资格及奏请赵祯希望将此事作罢。后宫并未因而放弃,不断作出要求,赵祯后来亲手写出诏书希望平息事件,唯独温成之妹固辞不受,因此范师道上疏道出此事的不良后果,奏请取消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
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正月,有一颗大星坠落西南,火光点亮大地及响声如雷,有占卜的人认为是天狗。范师道就进言赵祯,天狗下坠乃破军杀将,应当选择将帅训练士兵。赵祯因而下诏为此作出准备。
赵祯一直都满意范师道表现,到其晚年,因国家一遍太平,所以就算范师道有时说话过分,赵祯每每都会宽容对待。之后改任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及都水监通判。
到同年八月,殿中侍御史吕诲进言对升迁观文殿学士、吏部侍郎程戡为宣徽南院使及延州判官有意见,范师道等也相继论列,另外范师道与谏官及御史数次上奏力陈枢密副使陈升之不是,之后陈升之被罢免,虽然赵祯都接纳其请奏,但到嘉祐六年(即公元1061年)四月,范师道也被调往福州任知州,同时在知谏院被调的还有往任知州的还有唐介、赵抃、吕诲及王陶。
但很快,到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三月,王陶及范师道被召回知谏院,而范师道更被召任盐铁副使,但唐介、赵抃及吕诲不获召回。
嘉祐八年,范师道以疾病为由辞官,除去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及明州知州。但不久过身,终年五十九岁。
范师道第一次见当时皇帝赵祯,就立即陈请皇帝选择一位有贤能的宰相用以长远帮助皇帝,及选择宗室里面有能贤者养在宫中用以作出预备,不久又上奏二府与皇帝身边侍从的不法事,另外奏请取消推恩令,皇帝很多时候都会接纳他的进言。
范师道长处为遇事不屈,辅佐皇帝昼夜思想,是一个称职者。
另外范师道出入知谏院九年,朝廷之事,他知道的定必发言,及定必有所行动,令到当时很多国家之急务及德政如百姓所愿而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