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战队

✍ dations ◷ 2025-01-23 21:28:13 #水雷战队
水雷战队(日语:水雷戦隊/すいらいせんたい Suirai Sentai ?),为旧日本海军的一种驱逐舰中队编制。在日本海军内的框架内,水雷战队以小型高速作战舰艇(驱逐舰、鱼雷艇等)为主力,在夜战等环境中高速接近敌军侧面,并运用鱼雷等大威力武器对敌军舰船发动攻击。日本海军一直很重视“水雷术”的运用。雷击部队一般包括驱逐队(若干艘驱逐舰组成的小队),有的也会辖有鱼雷艇队(若干艘鱼雷艇组成的小队)。1914年(大正3年),日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首度编成水雷战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包含练习舰队在内最多包含7支水雷战队,在战争期间因战损而陆续有水雷战队解散。1945年(昭和20年)7月15日,最后一支残存的水雷战队(第十一水雷战队,简称十一水战,其余类推)解散。日军对水雷战队的要求,是运用自身高航速的特点,在夜战中迅速接近敌方,在近距离实施“雷击”(使用鱼雷这种大威力武器进行攻击)。水雷战队为了提高成功率,需要冒着自身承受重大伤亡的风险,抵近至近距离再行发射。日本海军长期以来非常重视驱逐舰队伍的建设。《伦敦海军条约》以来,日军因大型军舰的建造受到限制,更是加紧了对驱逐舰和鱼雷艇的研究和建造。随着新式鱼雷逐渐投入应用,驱逐舰的单舰作战能力大增,日军对如何编制、应用驱逐舰做了一系列的探讨。1930年(昭和5年)伦敦会议期间,军令部计划在一线部队组建4支水雷战队(旗舰4艘、大型驱逐舰64艘);二线部队组建2支水雷战队(旗舰两艘、中型驱逐舰32艘)。其中每支水雷战队预定辖4支驱逐队,每支驱逐队包括4艘驱逐舰。1936年(昭和11年)改定的“国防所要”内,正式确认了6支水雷战队(包含旗舰6艘、驱逐舰96艘)的目标。日军内部对于水雷战队的编制问题一直有进行各种探讨,比如有人认为一支水雷战队内分队数量太多,难以指挥,认为每支水雷战队可以分成两支驱逐队,分别交由司令及副司令指挥,每支驱逐队分两小队,每小队各3艘驱逐舰,整支战队共12艘;也有人提议,一支水雷战队分3队,每队6艘驱逐舰,共计18艘。1925年(大正14年)参谋长会议上,鉴于新式驱逐舰排水量已经逼近2000吨,大型化趋势明显,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整,但又不应破坏原定的主力舰与小型舰艇的比例,结论比较保守:原则上继续以原有的编制方式(4队16艘)为主,同时也可以视情况适当编成4队12艘(每队3艘)的形式。1929年(昭和4年)吹雪级服役时,依然是组建了一支4艘规模的驱逐队;在次年(1930年)日军将两支吹雪级小队与一支睦月级小队(均4艘规模)混合组建了一支水雷战队(12艘)。当时二水战指挥官(装备了新式的吹雪级)认为,一支水雷战队还是4队比3队好;即使只有12艘规模,也是4队比3队好。理由是:美军的驱逐舰中队采用18艘的编制,为了在日间炮击战中不落下风,日军也应保持16艘的规模;而新式的吹雪级比起旧的睦月级,更容易操纵、速度更快,也比睦月级更容易保持编队。故此日军最后还是保留了4-4编制,在1941年(昭和16年)9月开始的战时编制上,一水战、二水战均采用16艘4-4编制,而三水战则因为舰艇数量不足而采取了两驱逐队、每队3艘的形式。水雷战队的旗舰作为司令座舰,需要能与麾下各驱逐队一同进退的运动能力;拥有一定的炮击能力,为驱逐队开拓道路;同时能由相应的通信设施,指挥各队作战。明治中期至大正初期,水雷战队主要战力都是些三等驱逐舰和鱼雷艇,故日军通常用旧式军舰充当旗舰(如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舰出云、阿苏)。随着樱级(日语:桜型駆逐艦)二等驱逐舰和海风级(日语:海風型駆逐艦)一等驱逐舰相继服役,这些老旧舰艇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1919年(大正8年)3200吨的轻巡洋舰龙田级服役,充当“向导驱逐舰”投入使用,多少缓解了这一状况。从5100吨的北上级开始,日军就一直都是采用轻巡作为水雷战队旗舰了。日军在万吨级巡洋舰服役时,也曾考虑过专门设计阿贺野级作为水雷战队领舰,但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搁置了计划。在开战初期,第一、第二舰队下属的水雷战队拥有着最新式的驱逐舰,作为鲜明对比的是其旗舰却都是过时的旧型巡洋舰。1914年(大正3年)8月18日成立,归属于第一舰队旗下。1917年(大正6年)2月7日一度解散,1918年(大正7年)4月25日又重新组建。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一水战在第一舰队带领下参加战争。此时一水战主要任务为护卫主力舰队,故舰艇相对于二水战而言要旧一些。因第一航空舰队下属的驱逐舰较为旧式,续航力不足,一水战临时抽调部分舰只(包括当时的旗舰阿武隈及第17驱逐队)参加了珍珠港事件。1943年(昭和18年)4月1日,转入负责北方方向的第五舰队。1944年(昭和19年)11月中旬二水战在奥尔莫克湾战役中遭到沉重打击,司令部全灭,故一水战在20日改组为二水战,原一水战解散。其中若叶、初霜、国后、日本丸等到达了幌筵岛,但还没到达基斯卡岛就脱离了编队。二水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归属于第二舰队。二水战作为前线部队,要求保持足够的续航能力,往往首先装备最新的舰艇。1943年(昭和18年)7月科隆班加拉海战(英语:Battle of Kolombangara)中二水战司令部全灭,二水战与四水战合并,重建二水战;1944年(昭和19年)11月中旬奥尔莫克湾战役中二水战司令部再次全灭,日军利用原一水战司令部转用为二水战司令部。1945年4月7日坊之岬海战旗舰矢矧及4艘驱逐舰沉没,元气大伤;4月20日二水战解散。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三水战隶属于第一舰队,职责与一水战近似。1943年4月1日,编入负责东南方向(所罗门群岛一带海域)的第八舰队内。1944年(昭和19年)7月上旬,盟军攻占塞班岛,三水战司令部全灭。联合舰队打算重建三水战,作为反潜部队使用。8月20日,以三水战残存部队为基础,建立了第31战队(日语:第三十一戦隊)。一战爆发初期,日军鉴于手中潜艇兵力逐渐增强,着手编制相应的潜艇部队。1915年(大正4年)4月6日,日军以两艘潜水母舰和两支潜水艇队编成第四支水雷战队。这个时代日军还在摸索如何运用潜艇这一新事物,此时日军对潜艇的认识局限于“可以潜水的鱼雷艇”,因此把潜艇部队也编为水雷战队之一。1919年4月1日,日军组建专门的潜水战队,四水战解散,原兵力改编为第1潜水战队。1937年(昭和12年)7月28日,日军再次组建四水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四水战隶属于第二舰队,职责类似于二水战。1943年(昭和18年)7月20日,原二、四水战解散,合并编为新的二水战,原四水战司令部成为新编成的二水战司令部。五水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配属于第三舰队参加南方作战行动。第三舰队完成任务后,改组为南遣舰队,编入西南方面舰队。1942年3月10日,五水战解散,原下属的第22驱逐队在4月10日编入新成立的第一海上护卫队,尔后第5驱逐队也投入到西南方向的护航作战中去。1941年12月10日,太平洋战争开战时1940年(昭和15年)11月15日,六水战成立,归入负责内南洋防务的第四舰队麾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原第二航空战队(日语:第二航空戦隊)所属的第23驱逐队编入第四舰队,与六水战共同行动。六水战初次作战是在威克岛战役(英语:Battle of Wake Island),是役六水战损失两艘驱逐舰(疾风、如月)。1942年(昭和17年)4月10日,第23驱逐队正式编入六水战。同年7月10日,六水战解散,所部编入第二海上护卫队。之后第30驱逐队在7月14日转入新编的第八舰队。1943年4月1日,日军组建十一水战作为训练部队。1945年7月15日解散。1943年4月1日,新组建时脚注引用

相关

  • 鼻涕倒流鼻后滴流综合征(或称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是由鼻黏膜过度分泌黏液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由于过度分泌的黏液聚积在鼻腔后部,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即会开始从咽喉滴流
  • 胼胝体胼胝体(拉丁语:Corpus callosum)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一个重要白质带。它连接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胼胝体是大脑最大的白质带,其中约包含2-2.5亿个神经纤维。大脑两半球间的通信多数
  • 醋酸铵乙酸铵是一个有机盐,分子式为CH3COONH4,白色粉末,水溶液呈中性。可通过乙酸和氨反应得到。可以用作分析试剂、肉类防腐剂,或者制药等。
  • 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基本的水墨画仅用水与黑墨,只有黑与白之分,后来发展出有其他彩色的水墨画与花鸟画,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中
  • 费米子在粒子物理学里,费米子(英语:fermion)是遵守费米-狄拉克统计的粒子。费米子包括所有夸克与轻子,任何由奇数个夸克或轻子组成的复合粒子,所有重子与很多种原子与原子核都是费米子。
  • 火星2020探测车任务火星2020探测车任务(英语:Mars 2020 rover miss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个即将于2020年7月发射的火星探测车任务,其搭载的毅力号火星漫游车将于2021年2月18日在杰泽罗陨
  • 分馏分馏是分离几种不同沸点的挥发性物质的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对某一混合物进行加热,针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不同沸点进行冷却分离成相对纯净的单一物质过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
  • 南越语南越语,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族人使用的一种或一系列古代语言。旧有的错误观点认为它之后跟其他语言如古代汉语等相互影响演化成粤语、京语、黎语、壮语、侗语、瑶语、畲语、苗
  • 触媒转化器催化转换器又称触媒转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触媒转换器,安装于汽车废气排放系统中,含有铂、钯及铑等贵金属作为触媒,利用催化机制减少有害废气,如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
  • 葡萄牙共和国葡萄牙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rtuguesa)总共包括葡萄牙历史上以下三个以此为正式国名的共和国政权:1. 葡萄牙第一共和国(1910年—1926年)。2. 葡萄牙第二共和国(1926年—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