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城墙为旧萧山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今在西山和白鸽山(北干山余脉)上尚存两段残迹。
萧山为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置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改名永兴,唐天宝元年(742)又以萧然山为名改为萧山,沿用至今。城址始建年代不详,旧传县城周一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一尺,后废。现城址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所筑,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重修。城墙西临西山(又名萧然山),北临北干山,城周九里(约4320米),厚二丈二尺(约7.04米),高二丈五尺(约8米),设陆门四座、水门三座,四座陆门分别为东门达台门、西门连山门、南门拱秀门和北门静海门,其上皆有城楼三间两层,分别名近日楼、听潮楼、拙政楼、连山楼,门外皆有瓮城、吊桥,此外在城北北干山上筑有四望台一座,以卫城池。后因堪舆家认为城西南隅学宫南面城墙、不利科举,故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增辟小南门文明门。三座水门分别位于东门北侧、西门北侧和南门西侧,门额分别为派入三江、越台重镇和清比郎官。护城河周一千五百九十一丈五尺(约5092.8米),深一丈五尺(约4.8米),宽三丈(约9.6米)。今城墙大部分已拆除,原北城墙在今萧绍路一线,东城墙在今萧然东路一带,南城墙和西城墙在今拱秀路和萧然西路上。
原浙东运河自西北-东南穿城而过(其入城与出城处均辟水门,即东西水门),城内河段俗称城河,今河上自西向东尚存永兴桥、市心桥、仓桥、梦笔桥、惠济桥、东旸桥和回澜桥七座古桥(均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已不存,其址位于今新世纪广场一带)、学宫(其址位于今湘湖师范实验小学内,仅存元代“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城隍庙(已不存)、祗园寺(今体育路9号,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寺(今文化路104号,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竹林寺(已不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