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品纯(1925年5月2日—2021年6月21日),笔名梅逊,江苏省兴化县白驹镇人,1949年2月来台,高中毕业。曾任《文艺创作》月刊、《自由青年》杂志编辑,创办“大江出版社”,包括林怀民、琼瑶、季季等作家都曾在他主编的刊物发表作品。
梅逊创作文类为论述、散文及小说。文笔质朴,情感真挚,散文描写旧时经历体验;小说取材于历史,反映时代的无奈与价值。1980年,梅逊因白内障开刀,术后却因视网膜而病变而失明,几乎万念俱灰,后重拾写作信心,历时六年,六易其稿,完成61万字的长篇小说《串场河传》,获颁行政院新闻局第十八届文学金鼎奖、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文艺创作长篇创作奖(中山文艺奖)。
梅逊失明后在恶劣贫困的环境中,仍写作不辍,梅逊形容自己对文学的爱:“一息尚存,至死不渝。”坚韧毅力克服身体局限,令人折服。《点灯 (电视节目)》第260集‘在黑暗里摸到光的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梅逊真实、感动/激励人心的故事。
隐地(1975年创办尔雅出版社)说梅逊:"他是我文艺青年时期第一位遇到的贵人,我的文学种籽、泥土,甚至阳光与水,全都是梅逊先生所赐的…"
梅逊的写作工具是三台录音机,一台录初稿,一台录修稿,一台录定稿,他亲自书写,纸张用铁夹固定,用一把尺,在纸上摸索估算下笔位置,一笔一画,都是永远必须重复克服的困难障碍。儿子祖光负责检查、打字、校正。隐地先生长期供应细心裁好三十二开纸张。
《串场河传》小说中以家乡江苏兴化农村为样本,诉说八年抗战胜利后,随之而来的两年浩劫,战乱中基层农民的苦难,梅逊历时六年,定稿六十余万字之巨著。《野葡萄记》长篇幻想小说,1968年写到2001年,在失明世界仍继续思索人生许多问题。《梅逊谈文学》, 26万字,梅逊用17年撰写,没有学院式艰涩的文学理论,深入浅出,与读者分享广征博涉的学养与创作体验。
自创“字基检字法”,编著《梅逊字典》、《辨文识字》、《常见的成语》等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