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声(日语:連音/れんおん */?)是日语中的一种连音现象。是在由两个汉字构成的词中,当第一个汉字由辅音结尾、第二个汉字由ア行(元音)、ヤ、ラ、ワ行(半元音)开头时,第二个汉字的首假名就会变成タ、ナ、マ行的现象。是辅音延长的一种。
从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日语中存在着以 -t、-n、-m 结尾的汉字音读。当这些汉字后接上元音、半元音开头的汉字时,就会相应地变化为タ行、ナ行、マ行。从ヤ行变成ナ行、マ行时会产生拗音。
江户时代以后,-t 被独立的音节“ツ”、“チ”替代,而且 -m、-n 被普遍地发音为拨音,汉语词中的连声逐渐消失了,但其中一部分一直留存至今。
此外在室町时代,不仅是汉语词内,在汉语词后接续助词“は・を”时也会产生连声现象。现在这种现象仅残存在能剧、狂言等日本传统艺能,以及极少一部分方言中。
下面的例子由历史假名遣表记,其中 -n 记为“ん”,-m 记为“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