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清会典
✍ dations ◷ 2025-11-23 10:08:20 #大清会典
《大清会典》,简称《清会典》,是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修、钦定的会典。大清会典详细的编纂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编制、职权、官员品级、统属关系以及各项办事制度,也是当时处理公务的法律依据。有部分学者认为,《大清会典》属于清代官方编纂的史料汇编,而非现实行用的法律。 另有多位学者将《大清会典》归于行政法典。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可《大清会典》是清代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最基本的制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位阶。 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就已 “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则实万古之大经,莫能易也。”来形容《会典》。 《康熙会典·御制序》中,自称“大经大法”,“大中之轨”,“一代之治法”。 《雍正会典》中,自称“大经大猷”,“规型之尽善 ,仪典之大成 ”。 《乾隆会典》中,自称 “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清代多次在全国颁行《会典》,前期主要通行于高级官员,而后期范围更广,各级官员都能阅读《会典》。清政府还不定期颁行《会典》中某些方面的专条汇编。中央和地方官员在处理军政、民政、刑政事务时,常查询《会典》。而《会典》的最终解释,由皇帝钦定。《大清会典》一共有五部,分五次编修:《大清会典》的体例习自前代的《大明会典》,与历代会典类似,以政府机构来分类,下叙各项法条政事,因此分类随各代政府机构不同而有所改变。康熙雍正时的两部会典,把事例附在典条下,但乾隆时的会典,把大量的事例分开编辑,另撰《大清会典则例》共180卷,嘉庆时延续此制,但将“则例”改名“事例”,共920卷,又有“图说”132卷,光绪会典延续嘉庆会典,有事例1220卷,图270卷。
相关
- 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是语言学中关于生成语法的一种学说。对不同的人来说,“生成语法”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涉及有不同的范围,意思也可能重叠。生成语言学用完全直接明析的方式来解决语法
- 性腺发育性腺的发育是生殖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环,在男性会发育为睾丸,女性则为卵巢。卵巢的部分会分化为中央的髓质以及外部的生殖上皮。未成熟的卵源自于卵黄囊背侧内胚层的细胞
- 上胚层在羊膜动物胚胎学,哺乳动物的上胚层(epiblast)是从内细胞团中所分化的组织;鸟类、爬虫类则是从胚盘所发育出来的。位于下胚层的上方。在哺乳动物胚胎学,当下胚层的立方细胞逐渐靠
- 古罗马人命名习俗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男性公民名字的命名通常采用三名法(拉丁语:tria nomina),即组成名字的三个部分依次为个人名(praenomen)、氏族名(nomen)和家族名(cognomen),在三名之外
- 菊花台菊花台,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市区西南雨花台区安德门外,是一座海拔不足一百米的小山丘。1947年起为太平洋战争中中国驻东南亚外交使节九烈士墓所在地。菊花台一带在六朝时称“
- 铁器铁器是以铁为主要金属的一种器物类型,铁质自然界中含铁数量颇多。然而其融熔温度在摄氏一千度以上故早期人类无法锻造。直到精致炭及鼓风技术发明后才逐渐应用。目前最早使用
- 埃尔文·查戈夫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1905年8月11日-2002年6月20日)是一位奥地利犹太生物学家,他以发现查戈夫法则而闻名,也导致DNA双螺旋形结构的发现,曾经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查
- 河床河床(英语:river bed)是指河流底部被水流冲占的部分。枯水期河水占据谷地较小部分,洪水期占据面积最广,甚至整个谷底被水流占据。由河床及其衍生的地貌单元又称为河床地貌。从河
- 绞刀铰刀,可以用来放大钻孔等,或缩小形状的工具。有粗加工、精加工根据不同的应用,是一种螺旋形,如钻头的刀片的直线形状。虽然适合在广泛的范围内的孔的大小,孔也可以是圆锥形。
- 指骨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块,均为长骨,拇指仅有两节指骨;第二~五指各有三节指骨。各指的指骨由近侧至远侧依次叫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其中拇指无中节指骨。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