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篮球

✍ dations ◷ 2025-02-25 02:30:00 #篮球,嘻哈

街头篮球(常称街球或街场),俗称斗牛篮球,是流行于城市的篮球比赛形式,亦是嘻哈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源于和流行于黑人社区,所以又称黑人篮球。其后经过逐渐发展,成为现时世界流行的三对三篮球比赛。一般比赛形式为一对一或三对三的比赛,对个人技术要求比较高。

目前FIBA已经将源于街头篮球的半场三对三比赛作为国际赛,并成为奥运项目。

1891年,加拿大籍美国麻省青年会学院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了篮球。而街头篮球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首都华盛顿和纽约市贫民区的黑人青少年在空地上随便搭建简单的篮球架进行的篮球运动。其后两地的参与者共同努力,并组织华盛顿学生体育协会和黑人篮球联盟等团体,令致街头篮球迅速流行。其后街头篮球传至欧洲,并发展出3对3的比赛形式。由于对设备的要求低和简单的比赛形式,运动得以在全世界迅速发展。

街头篮球通常可在半个篮球场或在任何竖立篮球架的空地上进行。比赛参与者会被分为两组,一方为攻击,另一方则为防守。两组人数最少可一对一,每组人数亦可由二至五人,而三对三是现时最常见的比赛形式。由于比赛场地要求小和组队灵活,便于施展各项篮球的基本技巧。

即使是多人进行比赛,街头篮球强调以单挑方式进行攻防战,展示球员的个人技术。黑人的街头篮球为自由篮球,着重观赏性、注重个人动作和比赛的节奏感。比赛时,攻击方可利用不同的运球技巧进行移动,务求将球送入球篮。街头篮球的特色之一是快速移动,攻击方藉运球和移动步法摆脱对手上篮得分,防守方亦藉合法的移动和防守阻止对手将篮球送入球篮。

在比赛规则方面,街头篮球一般比较传统正式篮球比赛宽松。例如传统篮球比赛对持球有规定,在街头篮球便不适用。美国黑人的街头篮球没有一定规则,由于讲求体现个人表演风格,只要是对比赛没有太大的妨碍,打得有创意和观赏性,不少看似犯规的动作都是可接受的(甚至可不受任何比赛规则限制)。现普遍接受的比赛规例,基本依照传统篮球比赛所用的国际篮球规则,再根据在半场进行比赛的特点和便于篮球爱好者参与等因素对某些条款稍作更改。

相关

  • 鸡雁小纲鸡雁小纲(学名:Galloanserae)是指雁形目及鸡形目两目的鸟类。它们在解剖及分子、形态及DNA序列、与及反转录转座子标记上的相似,显示它们是演化上的近亲。虽然鸡雁小纲的成员在
  • 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安德雷亚斯·维萨里 (拉丁语:Andreas Vesalius,荷兰语:Andries van Wesel;1514年12月31日于布鲁塞尔-1564年10月15日于扎金索斯)是一名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医生,他编写的《人体
  • 周文谟真福周文谟(韩语:주문모,1752年-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江苏昆山,是一位在朝鲜王朝传教的中国天主教殉道者。周文谟早年在天主教北京教区神学院学习,后晋铎为神父。北京教区1790年派
  • 袴田里见袴田里见(1904年8月11日-1990年5月10日),日本社会运动家,原日本共产党副委员长,后成为反共主义者。出生在青森县上北郡下田村(今奥入濑町)。1919年从高等小学校毕业后,前往东京的攻玉
  • 醉鱼草属参见正文醉鱼草属(学名:)是唇形目玄参科的一属,自成一个醉鱼草族(Buddlejeae),约100余种,广泛分布在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等温暖地区。醉鱼草科的拉丁名Buddleja是林奈为了纪念英国植
  • 多萼小檗多萼小檗(学名: var. )为小檗科小檗属下的一个变种。
  • 冈本太郎冈本太郎(日语:岡本 太郎、1911年2月26日-1996年1月7日)、日本艺术家。1929年(昭和4年)至1940年(昭和15年)为止,冈本太郎都居住在法国。冈本太郎对于抽象美术运动与超现实主义运动都
  • 许邓起枢许邓起枢(1869年-1934年),派名泽颐,字仲期,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四年,升任台州
  • 李争 (举重运动员)李争(1986年1月12日-),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在广西出生。李争在1997年于广西的柳州地区业余体育学校接受举重训练,两年后,他转至象县体育学枚参与举重训练。2003年初,他仍为广西举重
  • 沈烜沈烜(1758年-1823年),字再中,一字午亭,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清朝中后期水师将领。沈烜的名字在古籍中有多种记载。其中《清实录》中的《嘉庆实录》、《道光实录》都记作沈烜。《清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