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挪威语:Skrik),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代表作,表达了强烈的“存在性焦虑”。
《呐喊》是挪威表现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先锋派表现主义艺术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和奥地利。尽管展览着眼于是蒙克艺术生涯的后期,但仍然为1895年创作的这幅《呐喊》找到了一席之地。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记中记录了《呐喊》的灵感来源:“我跟两个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阵忧郁——突然间,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累得要死——感觉火红的天空像鲜血一样挂在上面,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继续前进——我则站在那里焦虑得发抖——我感觉到大自然那剧烈而又无尽的呐喊。”
《呐喊》中的人物或许是蒙克的自画像,或是在他13岁就去世的姐姐苏菲(Sophie)。艺术史学家还认为,《呐喊》中的人物或许还有另外一个来源,那就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的一具秘鲁木乃伊。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蛋彩画、纸本,83.5×66cm)、藏于国家画廊的版本(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91×73.5cm)、藏于蒙克博物馆的版本,和私人收藏版。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至今使用最初的画框,也四个版本中唯一的私人收藏。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英语:art theft),之后皆失而复得。
1893年粉蜡笔草稿,可能是最早版本
1893年奥斯陆国家黄画廊版
1895年石板印刷版,约45幅,其中有几幅得蒙克上色
1895年版,2012年由苏富比拍卖,属美国商人里昂·布莱克私人收藏
1910年蒙克博物馆版
2012年5月,彼得·奥尔森的收藏版本在纽约苏富比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它曾短暂保持过艺术作品拍卖成交价格最高纪录,经12分钟竞拍后,它最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将近1.2亿美元(7,500万英镑)的天价成交,加上佣金为价119,922,500美元。买家是美国金融家利昂·布莱克(Leon Black),他现在将这幅作品租借给纽约新画廊的“蒙克与表现主义展”(Munch and Expressionism)进行展出。。之前的拍卖价格纪录是毕加索1.06亿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蒙克影响的不只是表现主义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宗》(Howling Pope)系列作品也受到了《呐喊》的启发。1984年,安迪·沃霍尔也创作了一系列丝网印刷作品,用夺人眼球的明亮色彩重新诠释了《呐喊》。
《呐喊》还是翠西·艾敏最喜欢的“历史”绘画:1998年,她甚至专门拍摄了一部影片。在片中,她来到了挪威的一个峡湾,在那里呼喊了整整1分钟时间,镜头则始终落在水面上。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也说服奥斯陆的居民一起在公共场合尖叫,以此纪念蒙克。英国画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在1998年创作了《回声湖》(Echo Lake),里面有一个幽灵般的警察像蒙克《呐喊》里的主人公一样抓住自己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