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式中战车Chi-Ri(日语:五式中戦車 チリ)是大日本帝国陆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所研制的一种中型战车,其比当时日本拥有的最先进中战车——四式中战车更重、战斗力更强。
五式中战车的原型车于1945年5月完成,该车并未有武装。此项目很快地因为人力短缺与资源不足而被弃置,改将资源集中于较为小型和实际的四式中战车。如同其他许多日本在大战后期所开发的武器,因为缺乏原料而无法生产,以及因为盟军的猛烈轰炸严重妨碍而迟迟无法脱离原型阶段。
五式中战车有着四式战车的加长型底盘,有8个路轮而非四式的7个。使用的是日本的通用履带、前部驱动轮与后部惰轮的设计。五式战车也有着斜面装甲,车前装甲最大厚度为75毫米。
五式战车起初设计是以柴油引擎为动力,但直到战争结束前尚未开发出足够动力的引擎,因此将陆军淘汰的九八式俯冲轰炸机的Ha-9II乙型发动机(日语:ハ9 (エンジン))备料改装成战车用,并安装车辆用变速装置;Ha-9发动机为德国BMW VI引擎(英语:BMW VI)技术转移给川崎重工生产之型号,苏联的于1930年代初期生产的BT-7轻战车、T-28坦克、T-35重型坦克之M-17发动机也是以BMW系V型汽缸空用发动机转用而成。然而测试时,空中标准最大出力800匹马力的川崎九八式ハ9-II乙引擎,在战车上的出力却仅有550匹马力。
引擎室的设计仿造M3轻战车,引擎室的上方与尾部下方设置可开式大型仓盖,可以简单的将引擎吊出节省后勤压力。
武装方面,原本预计要装载九九式 88mm L45 防空炮但该炮产能极低。于是决定装载与四式战车相同的五式战车炮 75mm L56.4(以四式7.5厘米高射炮改良而成),并搭配半自动装填系统降低成员负担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自动装填系统。该炮的穿甲弹穿透力据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战史教官室的二战时近卫第3师团资料表明是一千米100毫米。。此外并打算量产版本改次要武装为一门副炮——一式37毫米战车炮(日语:一式三十七粍戦車砲)和一具同轴九七式车载重机枪,后者主要用来对付步兵的近距离接战。
如同四式中战车,五式战车也是被预计作为本土决战的最后防御武器来对付盟军的登陆。陆军将领计划将五式战车编入大型的装甲师单位中,把入侵者赶回海里,但直到终战时,仍没有一辆五式战车被完整的生产出来(仍在等待配装主炮)。
唯一的原型车和四式中战车的样车一同被美军所缴获,但其后下落不明。一说在战后由船运往亚伯丁实验场时遇到台风,为了船只安全抛入海中。另有一说是在韩战爆发时因为钢铁不足,被报废当做钢铁材来来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