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吉

✍ dations ◷ 2025-02-23 20:17:02 #1907年出生,1982年逝世,台湾诗人,北门七子,台湾日治时期作家,台湾男性作家,佳里人,徐姓

徐清吉(1907年-1982年)生于佳里镇。他与郭水潭、王登山曾经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1929年(昭和4年)创立的“南溟艺园”。是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作家群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位,也被后人列入北门七子。

昭和六年(民国20年,1931年) 加入“南溟艺园”,次年与吴新荣、郭水潭等人共组“佳里青风会”。徐清吉与郭水潭交情不错,是郭水潭高等科的同学。日治时期曾任职疟疾防遏所。吴新荣在战后发表的〈盐分地带的回顾〉一文,生动而具体地描述这位伙伴的性格与形象,说:“他(徐清吉)不过是个文学的爱好者,在盐分地带中并无什么创作,但他在这里却是不可缺的一人。因为他有一种粘性或油性的性格;粘性是有吸收及团结的作用,油性是有圆滑及缓和的作用,这使他成为盐分地带公认的好人,而且最忠实的一人。”除了加入“南溟艺园”、“佳里青风会”,徐清吉后来也成为“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的创会会员。该组识在昭和十年(民国24年,1925年)成立,是台湾文艺联盟的分支。几位支部成员积极创作,分别在当时的文艺刊物《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等,以及各日刊报纸上发表作品。徐清吉当时的创作情况,目前可见到的是伙伴林芳年的说法,说:“徐清吉偶也会参加发表作品,嗣后他的兴趣因转移于俚谚收集工作,成为该方面的专家”。

徐清吉在日治时期的文学活动参与方面,除了加入“南溟艺园”、“佳里青风会”、“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并积极参与这些社团的活动以外,他在1936年12月28日曾与郭水潭、吴新荣等人,到台南铁路饭店会见来台访问的中国作家郁达夫,并且与众人讨论文学问题。次年的6月16日,徐清吉与盐分地带同人郭水潭、林芳年、黄炭、陈培初、庄闹得等人召开欢迎会,接待来访的陈绍馨;9月20日,他则与郭水潭、林芳年、陈培初、黄炭、郑国津、自尺、谢得宜等人召开欢迎宴,接待来访的日籍诗人黑木讴子,并且讨论文艺。以上是目前(2011/6/29)可查到的事件。

徐清吉于战后就停止诗文创作,全力投入乡土俚谚、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相关

  • 止痛剂镇痛药(Analgesic)是指能缓解痛的一类药物。该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an"(意即“没有”)和"algos"(意即“痛”)。镇痛药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
  • 变性变性人又称换性、性转者(英语:Transsexual),其经历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的指定性别不一致或没有文化的相关性,并希望身体永久转变为符合他们的性别认同,通常寻求医疗援助(包括激素替
  • 圣马太大学坐标:19°20′23″N 81°22′44″W / 19.33972°N 81.37889°W / 19.33972; -81.37889圣马太大学(英语:St. Matthew's University,缩写为SMU)是一所位于开曼群岛大开曼的盈利性大
  • 阎君阎罗王(梵语:यमराज,IAST:Yamaraja),源自印度教神祇阎魔罗阇(或译阎摩、阎魔、阎魔大王),是地狱的主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罗阇即
  • 酷刑酷刑,属于一种会对人的肉体或精神造成极大痛苦的刑罚,其属于一种手段,目的往往在于处罚某种不法行为或是以此取得特定的资讯,后者也称为刑求。根据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
  • 费扬果费扬果(满语:ᡶᡳᠶᠠᠩᡤᡡ,穆麟德:Fiyanggū,太清:Fiyanggv;1620年(天命五年十月)-?),又作费扬古,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费扬果生于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详。费扬果在
  • 血祭诽谤血祭诽谤(Blood libel)指的是一则反犹太人谣言,声称犹太人会谋杀基督教徒的小孩,用他们的血来进行宗教仪式。该谣言在历史上与井中投毒(英语:Well poisoning)、亵渎圣体(英语:Host de
  • 半岛战争法兰西第一帝国215,000--375,000军队和平民死亡 25,000 游击队阵亡1810年12月--1814年5月: 35,630 死亡180,000--240,000 死亡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西班牙称其为“独立战争
  • 高雄站前保安宫高雄站前保安宫,又称旧大港保安宫,是台湾高雄市三民区大港的庙宇,主奉闽南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旧大港保安宫现在庙宇建筑虽历经修建,但仍然保有早期传统庙宇的格局,是高雄市内现
  • 七觉支七觉支(梵语:sapta bodhyanga,巴利语:satta bojjhaṅgā,或satta sambojjhaṅgā),也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