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法语:Mosquées de style soudanais du Nord ivoirien)包含8座位于科特迪瓦北部苏丹-撒赫勒式(英语:Sudano-Sahelian architecture)(Sudano-Sahelian architecture)清真寺,这些清真寺始建于17世纪,建筑风格受到杰内古城的影响。202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成为世界遗产,为科特迪瓦第2个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是非洲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后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以土质结构、突出的框架、用陶器或鸵鸟蛋装饰的垂直扶壁,以及锥形叫拜楼,反映了当地文化和艺术传统的特点,同时这些清真寺还是非裔穆斯林聚落文化和宗教传统的重要象征。
12世纪至14世纪间马里帝国的杰内古城,因从北非跨越撒哈拉沙漠至此、包括黄金与盐的贸易而兴盛,当时发展出苏丹-萨赫勒式建筑(英语:Sudano-Sahelian architecture)。从15世纪开始,这种建筑风格向南传播,采用了较低矮的结构与加强扶壁,以满足此地较潮湿气候的需求。17世纪到19世纪随着贸易商和学者从原马里帝国所在地向南来到现今科特迪瓦北部,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带到此地,并以苏丹-撒赫勒式建筑风格建造清真寺。
20世纪初,此类建筑型式的清真寺有数百座,但之后建造的清真寺采用现代的建筑结构,至今约有20座苏丹-撒赫勒式清真寺留存下来,当中8座保存情况较良好。
“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包含8座位于科特迪瓦北部苏丹-撒赫勒式清真寺,分别位在腾格雷拉省、库托省、邦杜库省的索罗邦戈(Sorobango)、萨马蒂吉拉省、姆本格省、孔格省和万戈洛杜古省的卡瓦拉(Kaouara)。这些建筑的特色是突出的木柱、顶部带有陶瓷或鸵鸟蛋装饰的垂直扶壁、以及锥形叫拜楼。它们诠释了14世纪杰内古城所发展出的建筑风格,并为了适应潮湿的气候而降低高度并发展出更坚固的支撑。
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促成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扩张,这些清真寺是重要的见证,并反映了伊斯兰和当地建筑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极为特殊的风格,并维持至今。
遗产内的8座清真寺中,最负盛名的为孔格(Kong)大清真寺,其位于孔格省的孔格。主要建筑材料以泥土和稻草混合而成,墙面上插了许多木棍,并非固定结构之用,而是为了装饰,以及下雨后必须在外墙补上泥浆时充当脚手架使用。孔格大清真寺始建于1740年,目前看到的建筑物是于1900年代初期重建。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召开,由科特迪瓦申报的项目“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经大会通过,成为科特迪瓦第2个文化遗产,编号为1648。此遗产包含8座清真寺,分别为:腾格雷拉(Tengréla)清真寺、库托(Kouto)清真寺、索罗班戈(Sorobango)清真寺、萨马蒂吉拉(Samatiguila)清真寺、南比拉(Nambira)清真寺、孔格(Kong)大清真寺、孔格小清真寺、卡瓦拉(Kaouara)清真寺。
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是非洲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后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以土质结构、突出的框架、垂直扶壁、用陶器或鸵鸟蛋装饰的垂直扶壁,以及锥形的叫拜楼,反映了当地文化和艺术传统的特点,这些苏丹-萨赫勒式清真寺是当地非洲穆斯林聚落的重要聚会场所,也是文化和宗教传统的重要象征。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的8个子项目如下:
916:大巴萨姆的古镇(共2处)1648: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共6处)
155A†:宁巴山自然保护区 · 195:塔伊国家公园 · 227:科莫埃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