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 dations ◷ 2025-08-27 12:40:06 #1768年出生,1834年逝世,19世纪哲学家,18世纪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德国神学家,启蒙运动,柏林洪堡大学教师,哈雷-维滕贝格大学教师,哈雷-维滕贝格大学校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又译为士来马赫,德语: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年11月21日-1834年2月12日),德国19世纪神学家及哲学家,被称为现代神学、现代诠释之父,主张神的临在性,也就是强调宗教“感觉”。

施莱尔马赫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今属波兰),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归正会随军牧师。他就读于哈勒大学,尤其对神学和释经学有兴趣。他亦广泛阅读哲学著作,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雅可比的著作。他在1799年完成《论宗教》。

从1802年到1804年,施莱尔马赫担任波美拉尼亚省Słupsk镇的牧师。1804年,他担任哈勒大学牧师和神学教授,直到1807年。

他祖父为改革宗神学家,是一位敬虔派人物,特别活跃于启示录论团体中。他的母亲是柏林首要宫廷牧师的女儿。他父亲也是一位敬虔派,属于亨胡特(Herrnhuter)的兄弟会团体。士来马赫原本应当是继承家族敬虔派兄弟会的成员,从他约十五岁被父亲送入尼斯基所属的兄弟会寄宿学校。17岁时进入位于巴尔比一所兄弟会神学院就读神学,这间神学院不像哈勒敬虔派重视因罪而忏悔的内在感情,在这里生活非常严刻,是一所关注被上帝救赎的喜乐的学院。

他在此神学院修读神学两年,专注的修习内在生活的敬虔。虽身处于敬虔派的环境下,但却喜爱读哲学书籍,特别爱读康德的书,因此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对他日后神学影响极大。不过不是康德的言论他都全盘接收,至少在伦理学及宗教范围士来马赫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此时的他对敬虔派思想所提倡与耶稣的内在交通无法获得令他满足,理性主义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端,也是挑战,浪漫主义的思想正大张旗鼓的影响整个欧洲政治及社会,改革宗的路得派信仰又不能令当时所接触的知识分子信服,而他也必须要以新的神学眼光来看待这世代。学习神学两年之后,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我无法相信他的死具有代赎意义,因为他自己从未这么明显的说过,而且我也很难相信这是必要的‧‧‧上帝怎么会由于人不够完善就要惩罚他们呢?”。

在哈勒大学的理性主义底下,热衷于希腊哲学的思想,此时是他整个神学思想的转捩点,他不仅翻译希腊哲学书籍,并撰写有关亚理斯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学术著作,为要在当时世界观冲击下作一番的神学反省。我们必须说一位神学家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信仰私有化里头而不与外界接触,相反的是要注意当时代思想的脉动。我们从士来马赫看见了新时代神学观,他首先尊敬希腊哲学的思想,也肯定理性主义时期下的产物(肯定历史批评法),甚至现代科学、人文哲学、艺术…等。若以现代神学家而言他可说是第一位,因为一位现代神学家正是需要重新阐释基督教信仰,可以看见他在哈勒大学正努力装备着自己的神学观。

正是浪漫主义的激流熏陶下,他加入了现代柏林上层社会的浪漫派圈子,例如与浪漫派精神领袖施勒格尔在一起住了两年,并每天去亨利得、赫茨(H. Herz)的沙龙。他是一位与人文主义作家、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交往密切的神学家,他没有神职人员对浪漫主义思想的偏见,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能因为敬虔而将自我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相信艺术的价值与友谊,他成功的将宗教敬虔情感与浪漫主义作一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他将情感表达在创作上,这也是敬虔,而神是创造的神,注重每一个细节,从被造物的身上即可看见祂是注重美感的神,因此浪漫主义也许是神派来一个天使,敲响了教会的钟声,唤起了教会沈闷的礼仪。在这种对理性越发枯燥,对人类“感觉”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看士来马赫的贡献便格外清楚。对情感他深爱格如诺,但却无法一起厮守,士来马赫在感情生活遭受挫折后,以对柏拉图著作的翻译来弥补伤痛、保持清醒,并以批判的手法批评历史中各样道德理论。对一位牧师而言,他将神学与现代哲学注入新的阐释。

施莱马赫思想的明显特征是努力将其他思想家对立的概念结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之内,他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既是个人主义者又是普救论者,即是一元论者又是二元论者,既是感觉论者又是知性论者,既是自然主义者又是超自然主义者,既是理性主义者又是神秘主义者,既是相信神秘直觉说的诺斯替派又是不可知论者。他在哲学、道德、宗教和神学方面都是站在中间立场的王子,但他并不寻求与对手和解,或隐藏、弱化不同之处。相反,他带来最尖锐的观点。他的思想几乎触及到全宇宙,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努力使科学与哲学、宗教和神学和谐的典型代表。

面对启蒙运动中科学与哲学所带来的难题,单单以理性来认识宗教,士来马赫认为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宗教不是外在的制度、仪式、教义、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哲学或道德。宗教的本质,是在于内在敬虔(inward disposition of piety),他认为“真正的宗教是对无限者的意识和触动”,也就是所谓的宗教“感觉”。

士来马赫在浪漫主义强调感觉的基础上,找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新方向:

             強調以人的「經驗」為主的神學基礎。
  • 宗教的本质为“敬虔”,这就是宗教“感觉”,带有一种觉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宗教不是知识,不是行为,也不是道德,却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与神的密切关系。
  • 其系统神学著作:《基督教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 1821;1834年修订版)中陈明,宗教情感就是对上帝的绝对倚靠感,主张“信仰”基础并非教义、信条、神学或道德。
  • 所有的教义,都是从信徒对上帝的绝对倚靠感、内在“经验”中焠炼出来的,神学不过是人对敬虔的回应。

对今日教会的启发

  • 虽然他是在敬虔主义的影响下成长,但他却认为自己是自由神学家,并且是“高人一等的”敬虔主义者。
  • 士来马赫为基督教开启了自由派神学和无神学运动(马克思主义) 的时代,并且延续了将近两百年。

有何潜在危机

  • 士来马赫不认同许多正统教义,例如:基督神人二性。 他否认耶稣的“神性”,不接受道成肉身。
他认为耶稣的救赎,只是神在祂里面的作为,只因耶稣对上帝有绝对依靠感,耶稣自始至终拥有对神知觉的能力,显明神实实在在在祂里面。
然后祂将这能力注入到信徒里面, 而祂以此与神和人连结,这就是救赎的行为。这可说是“功能性基督论”的原型。
  • 因此后人的评价,对其神学和诠释的重点,从神转移到人的方向,过于着重人的意识。
卡尔巴特更严厉的批评士来马赫错误地以人的话语代替了神的道,以人观代替基督论。

如何应用

士来马赫对于圣经有独特的诠释循环概念,他倡议历史考据和人的经验,从其生活处境去探索,是有更深的思考途径。

施莱尔马赫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出版:

其他作品包括:

现代版本:

相关

  • 宫底高度宫底高度(Fundal height)也称为耻骨联合-宫底高度(symphysial fundal height,也称为SFH),也称为宫顶高度或宫高,是妊娠中量测子宫大小的方式,可以在怀孕中评估胎儿成长及其发育情形
  • 茴芹茴芹(学名:Pimpinella anisum,英语:Anise,Aniseed),又称作西洋茴香、洋茴香、大茴香、欧洲大茴香,是原产于埃及和地中海东部的一种伞形科植物,有着带甜味的果实和类似甘草和茴香的香
  • CGa有机镓化学是研究含碳-镓键化合物的化学分支。由于镓在自然界含量稀少、分布分散,故没有同族的硼和铝研究的广泛而深入。在有机镓化合物中,镓主要以+3氧化态的形式出现,低价态
  • 李季伦李季伦(1925年3月15日-),中国微生物学家。河北乐亭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季伦于1925年3月15日出生于
  • 荒漠荒漠(英语:Desert)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大部分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400毫米(16英寸)。通常的定义将真正的荒漠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少
  • 鼻白蚁科鼻白蚁科(学名:Rhinotermitidae)是土木两栖白蚁,由于种类多分布广,在等翅目分类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头有囟,触角13~25节,前胸背板平坦,窄于头,足跗节4节,爪缺中垫,尾须2节。有翅成虫和
  • 碳酸铜碳酸铜是一种蓝绿色的铜盐,化学式为CuCO3。亮绿色孔雀石(CuCO3·Cu(OH)2)和蓝色石青(Cu3(CO3)2(OH)2)是天然存在的两种碱式碳酸铜。纯净的碳酸铜是灰色固体,可由草酸银加热得到二
  • 东京铁塔东京铁塔(日语:東京タワー/とうきょうタワー Tōkyō tawā */?,英语译名:Tokyo Tower,中文亦译为东京塔)是位于日本东京芝公园的电波塔。其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造,高333米
  • 欧洲足球协会联盟欧洲足球联合会联盟(英语:Union of European Football Associations,首字母缩写为UEFA),官方简称欧洲足联或欧足联,港澳地区简称欧洲足协,台湾简称欧洲足总,是负责管理欧洲区各项足
  • 王 增王增(?-?),字方川、号芳洲、西霞,浙江绍兴府会稽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登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十五年,任会试同考官。乾隆五十年,降职任河南祥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