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亮 (气象学家)

✍ dations ◷ 2025-07-12 17:13:50 #陈德亮 (气象学家)

陈德亮 (Deliang Chen, 1961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气候学家。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2年获德国美因茨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瑞典哥德堡大学物理气象学终生教授,2007年,获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学专业“August Röhss教授”荣誉。2002-2007年,先后三次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科学主任;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任。

陈德亮1961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苏泰州。1968年进入泰州市东方红小学读书(现大埔中心小学)。孩童时正好遇上文化大革命,父母、家庭遭到严重冲击。1973年,在泰州市第四中学(现田家炳实验中学)上初中和高中,在学校里成绩优秀。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曾担任南大校学生会的学生干部及校文工团团长。陈德亮在大学时极力推动吉他的普及,编写吉他教程,曾在南大和北京的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吉他训练班,影响了当时的一群中国学生。

1983年,陈德亮从南京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担任当时的地理所所长左大康的助理研究员,在此期间潜心于科研事业。1989年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和美因茨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和其他三位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气候学,辅修理论气象学和应用数学。1992年2月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不来梅哈芬的阿富雷德-魏根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Alfred-Wegener-Institute)和德国科隆大学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2000年1月,陈德亮成为物理气象学终生教授。2007年,受瑞典哥德堡大学任命,成为著名的“August Röhss 教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学),是哥德堡大学自1891年成立以来第四名拥有此头衔的教授。

陈德亮的研究兴趣涉及气候动力和气候模式、瑞典和中国的区域气候,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Walker系统地提出了全球三大涛动的概念,即北大西洋涛动(NAO),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南方涛动(SO)。欧洲的气候与NAO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德亮受聘于瑞典哥德堡大学以后,开始利用瑞典观测资料长的特点,对NAO与瑞典区域气候关系的稳定性作了探讨,并同时对这两者在不同尺度上的关系做了成功研究。此项研究填补了国际上这方面的空白,对理解瑞典区域气候变化,以及预测瑞典未来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德亮主要的贡献在于对降尺度技术的发展,这是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健技术之一。世界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程度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科学家需要利用现有的观测数据和全球气候模式(GCM),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给地球表层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用科学技术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目前GCM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一般300 km),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中间需要一种降尺度方法,将大尺度、低分辨率的GCM输出信息转化为区域尺度的地面气候信息(如气温、降水),从而弥补GCM对区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陈德亮发展了以客观环流分型、随机统计模型、典型相关分析、奇异值分解及多元线性回归为基础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和模式。从研究大尺度气候开始,利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对瑞典的地面温度、降水和风场等小尺度气候进行了综合研究。

陈德亮首先利用瑞典的数据提出将统计-动力降尺度方法与大气环流模式相结合,产生当地未来的局地气候变化情景,并用此方法估算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的不确定性。他利用发展的统计降尺度模式,结合罗斯贝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德国马普所与英国哈得莱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研究未来瑞典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通过对不同模式、不同降尺度方法的比较,给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不确定性的估算。其间,他还参与了中国、北极地区、波罗的海地区及联合国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写,并与两位挪威气候学家合作编纂了关于“统计降尺度技术”的专著。

陈德亮对中国区域的研究集中在城市气候学与大气污染、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等。

2001年,陈德亮教授应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却因为加入了瑞典国籍而未能当选。在2002年11月,双方找到一种变通的方式,即陈德亮以科学主任的身份受聘于国家气候中心。2002年至2007年,陈德亮教授先后三次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科学主任。

陈德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先后与10多个国家、学科的多名科学家合作。为了促进大气科学各分支的合作,陈德亮和其他科学家组建了瑞典哥德堡大气科学中心(Gothenburg Atmospheric Science Centre, GAC),并于2006-2007年出任第二届中心主任。

陈德亮于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任,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自193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执行主任。

相关

  • IgM免疫球蛋白M(或简称为IgM)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种基本抗体。IgM是迄今为止实际发现的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最大抗体。它也是接触抗原首先发生反应的第一抗体。脾脏是IgM的最大生产
  • 邦联宣言《邦联条例》(英语: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全称为《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英语: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是美利坚合众国13个创始州共同承认并遵守的第
  • 纳特·洛夫特豪斯纳森尼尔·"纳特"·洛夫特豪斯,OBE(英语:Nathaniel "Nat" Lofthouse,1925年8月27日-2011年1月15日)是一名前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司职中锋,终身效力伯顿,为球队在联赛上场超过450场及射
  • 圣多马座堂圣多马座堂(St. Thomas Cathedral, Mumbai)是印度孟买的第一座圣公会教堂,建于1718年,以提高当时正在成长的英国居留地的道德水准。它位于靠近植物喷泉的地方。许多英国人都安葬
  • 余切丛微分几何中,流形的余切丛是流形每点的余切空间组成的向量丛。余切空间有一个标准的辛形式,从中可以一个余切丛的非退化的体积形式。因此,本身作为一个流形的余切丛总是可定向的
  • GX 339-4GX 339-4是银河系内一个中等强度辐射源的光变低质量X射线联星(LMXB),并且不定时发出闪焰的黑洞候选天体。根据光谱观测,发现该系统的黑洞质量不低于太阳的5.8倍。GX 339-4的辐射
  • 姚成烈姚成烈(1716年-1786年),字申甫,号云岫。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清朝政治人物。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进士,授吏部主事,升员外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升郎中,同年改山东道监察御史。乾隆三
  • 截头表音法截头表音法(Acrophony,英语发音:/əˈkrɒfəni/)指字母名称是以该字母开首的单字。
  • 纪里谷和明纪里谷和明(1968年4月20日-),出身于熊本县球磨郡免田町(现已合并为朝雾町)的摄影师、导演,本名岩下和裕。
  • 贝墩水贝墩水,又称鱼潭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和平县东北部,是浰江左岸支流,发源于和平县北部的寒婆坳,东北流至下车镇镇一村转东南流,经长塘镇、古寨镇,至林寨镇的九龙口汇入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