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系是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三省的人口总称。民族以汉族为主,通常意义的东北人指生长于东北并认同东北风俗且有相似的行为方式的族群。通常而言,民族差异并不是区别一个人是否是东北人的主要标准。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情况不同,东北三省的居民对“东北”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认同感。同时,生活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居民,由于生活方式、习俗等方面的接近,也具有对东北地区的一定认同感。东北人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东北人许多独有的文艺活动,如二人转等。
明朝末年,明朝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同知、都督努尔哈赤造反,并且不断入侵辽东,大肆烧杀劫掠,不断将汉人屠杀或虏为包衣,使得大量汉人逃走或死亡,人口严重下降。
清朝初年曾有短暂的开放,但很快便封锁东北,因为入关后第一个满族皇帝是顺治帝,当时中原动荡,南方还有明朝残存势力努力复国,在北京的满清政权可能被覆灭的情况下,满族需要守住其可以退守的根据地满洲。再加上满族人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具有风水价值和军事战略意义,因此顺治皇帝下令沿着明代辽东边墙修筑“柳条边”,以分隔东北和中原。柳条边东起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下,挖土为沟,堆土为堤,在堤上插上柳条,筑成篱笆,并驻兵把守,关内人只能凭官府发的印票出去,而这种印票平常并不印发。
康雍乾盛世时,满清政权稳定下来,但为了保住东北的满洲风俗,防止满人汉化,依然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导致东北出现大量的无人区。
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放松对人口的控制,人口急剧增长,百十年间人口便翻一倍,人多地少的问题日渐尖锐,在中原地区尤其剧烈。
乾隆皇帝曾发布上谕,明确规定东北土地禁止耕种采伐,保留大片荒野以保持八旗骑射围猎的风俗。自该道谕令开始,封禁东北正式纳入国家法制,清政府加强对出关人员的盘查,在东北搜捕偷偷出关的汉人,一旦发现便立即遣送回原籍。
19世纪时,黄河下游水旱频仍,饿殍遍野,此时东北却有大片肥沃土地闲置,开始使中原地区的农民涌起闯关东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时期,大批灾民涌入东北,朝廷也默许,从此闯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者寻求出路的广泛现象。
闯关东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现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几省,其中山东和河北最多。而闯关东路线有两条:一为陆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二为海路,从山东半岛乘船到辽东半岛,例如由烟台到大连只需一夜时间。移民在当地多以贸易、狩猎、淘金、采药、垦荒等业务为生,期间更留下“山神”“金王”等传奇故事。
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中强行吞并外东北与库页岛地区领土,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卒之于光绪年间完全废除东北禁令,1907年更在东北设置东三省总督(黑龙江、吉林、奉天)。汉人移民不再需要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当时仍然地广人稀的东北垦荒,移民东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
到民国初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达到高潮。其结果是:
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共有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
直至日本二战投降前,从关内移民至东北的人口已超过两千万,东北从过往地广人稀的大片荒原开发成良田万亩,出现人烟稠密的村镇以及繁荣都市。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地区总人口约1亿21,163,77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9.04%;其中辽宁省人口43,746,323人,吉林省人口27,462,297人,黑龙江省人口38,312,224人。内蒙古东四盟市合计1,305.06万人。由于东北地区在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人口增长过于迅猛,将大量的湿地辟为农田以满足巨量人口的吃饭需求,东北地区(尤其“北大荒”所在的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多种动物了无踪迹,土地沙化、流失严重。1998年夏,黑龙江省境内的嫩江、松花江因连降暴雨、缺乏植被保护水土而爆发严重洪灾。第二年,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政府下令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恢复湿地。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是全国生育水平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74、0.75、0.76,仅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口即将雪崩式下降。
和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相反,与东北相邻的俄罗斯和蒙古国基于人口稀少,都在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中原移民在东北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逐渐产生东北民系,但是这些中原移民来源多元,持有方言各不相同,所以他们都采用一种类似于当时普通话的方言,产生了东北官话。各地东北官话与普通话接近程度各有不同,可能与移民比重和移民来源有关,比如巴彦周边日母字读音(日乳热等字)相对稳定,而吉林省大部多把日母字读为零声母字,这一点和胶辽官话的特征是一致的。比较特殊地,在黑龙江嘉荫县太平屯分布有冀鲁官话,是当年的东光县、曹县、泰安县等移民带去的。而海路上的移民则把胶辽官话由胶东地区传播至辽东半岛,即登连片。盖桓片在语音面貌上明显体现出东北官话的特征。而黑龙江省则有胶辽官话二屯子和虎林两个方言岛。其中虎林话受到东北官话影响更大,除去平声不分阴阳和少数庄组字读舌尖音外无过多明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