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梭的万能工人

✍ dations ◷ 2025-09-09 02:51:29 #1921年戏剧,人工智能题材作品,卡雷尔·恰佩克的剧作,关于机器人的作品,科幻戏剧

《罗梭的万能工人》(英语:R.U.R.),是一套1920年的科幻舞台剧,由卡雷尔·恰佩克以捷克语编写。“R.U.R.”全写是“Rossum's Universal Robots”,意即“罗梭的全能机器人”,该句英语短语常用作剧本的副标题。该剧于1921年首次演出,并定下机器人的英文“robot”并对科幻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R.U.R.》出版后迅速成名,并在其出版初期有着具大的影响力。到了1923年,它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

该剧开始于一个用有机合成物制造人造人的工厂,那些人造人被称“机器人”(robots)。相对现代所称的机器人,这些生物比较像赛博格和复制人,因为他们外表和人类无异,他们甚至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看来快乐地服务人类,但情况慢慢改变,一个对人类怀有敌意的机器人带头反抗人类,导致人类灭亡。 恰佩克其后用了同一主题,但以另一个方式创作了《山椒鱼战争(英语:War with the Newts)》:故事中人类成为社会中奴仆阶层而非灭绝。

《罗梭的万能工人》情节黑暗但有希望,约翰·克鲁特(英语:John Clute)赞扬《罗梭的万能工人》是一套“含超凡智慧与近恶能量的剧作”,并将该剧列入其中一部战时的经典科幻作品。

斜线分隔不同译名。

人类

机器人

第一幕
一个主要工业国的总统女儿海伦娜,来到罗梭的万能工人(R.U.R.)公司的工厂岛,R.U.R.的总经理多明向她介绍公司的历史。公司始于1920年,罗梭(Rossum)来到这个岛研究海洋生物,在1932年他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一种化学物质的活动和原生质(protoplasm)相似,但它不会介意被随意撞倒。罗梭尝试以此制造狗和人,但不成功。罗梭的外甥小罗梭前来见他。老罗梭不断尝试制造生物,试图证明不只神能造物,甚至推翻神的存在,但小罗梭只想赚大钱,两位罗梭因此争吵不断。最后小罗梭把他的叔叔困在实验室里,让他继续玩弄他的怪物,而自己则建立工厂,并生产出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回到现在,机器人已成为平价的,在全球有售,让生产成本降至五分一的必须品。海伦娜与法布里、高尔博士、艾奎斯特、伯曼和赫尔曼会面,向他们说明自己代表人道联盟(League of Humanity),组织是一个主张“解放”机器人的人权组织。工厂的经理们认为机器人和其他大型电器没分别,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提议。海伦娜提出的一个要求是,机器人必须得到报酬,使他们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机器人并没有“喜欢”的东西,海伦娜最后被说服人道联盟是浪费金钱的组织。多明和海伦娜更坠入爱河,并订了婚。

第二幕
十年过后,海伦娜和她的侍女娜娜谈起一件当时事件:人类的出生率正不断下降。海伦娜和多明忆起他们遇见的一天,并总结了过去十年来的世界史,机器人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支柱。海伦娜又参观了高尔博士展示的新实验机器人:男机器人维迪斯和女机器人海伦娜,两个机器人都比过往的版本更先进,功能更齐全。海伦娜秘密地烧掉用来制造机器人所需的秘方,而机器人的起义亦来到罗梭岛,幕终。

第三幕
一众主角感觉到机器人的普及化产生了危机,忆起巴别塔,他们讨论机器人只能以它们的语言沟通是否可取。当一众机械兵团围攻工厂,海伦娜透露她已把制造机器人的秘方烧掉。一众角色为人类的结束哀叹着,但又捍卫着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尽管这导致他们即将来临的死亡。其间伯曼试图和众机器人谈判但不果,继而被杀。机器人强攻工厂,杀死艾奎斯特以外的所有人类,因为它们认为艾奎斯特像机器人般以自己双手工作,所以放过他。

终幕
过了数年,所有人类都因为机器人革命而死去,剩下艾奎斯特一个。艾奎斯特一直到努力重新制作制造机器人的秘方,但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秘方并没有任何进展。他一直央求机器人政府搜索幸存的人类,机器人试过,但没有任何进展。机器人政府的官员向艾奎斯特下令,要求他完成秘方。后来它们乞求他,即使要杀掉和剖开其他机器人亦在所不惜。艾奎斯特最后屈服于宰杀机器人,让故事回到了第二章的景况,对此艾奎斯特深恶痛绝。而两个机器人普里默斯和海伦娜产生了人类之间的情感并爱上对方。凭直觉,艾奎斯特要胁要先剖开普里默斯继而是海伦娜,它们各自要求牺牲自己而放过对方。艾奎斯特意识到,他们是新的亚当和夏娃,并给他们掌管天下。

恰佩克剧本中的机器人(robots)并不和大众现今所认识的一样,是一件“有时与人类相似的机械装置”。它们并不是金属制或机械化的,而是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人类的生命体。在剧本的开首有这样有趣的一幕,海伦娜不相信她未来丈夫多明的秘书是一个女机器人:

多明:苏拉,让格洛里小姐见见你。
海伦娜(站起来并伸手):你好,在这里工作很辛苦吧,要和外面的世界隔绝。
苏拉:我不清楚外面的世界,请坐。
海伦娜(坐下):你来自哪里?
苏拉:来自这间工厂。
海伦娜:噢,你在这里出生。
苏拉:对,我是在这里制造的。
海伦娜(吓了一跳):什么?
多明(笑了起来):格洛里小姐,苏拉不是人类,“她”是一个机器人。
海伦娜:噢,真对不起…

狭义上,他们像更现代观念中的人造生命体,如仿生人(Android)、《银翼杀手》中的人造人或新一辑《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的赛隆人,只不过在恰佩克创作的那个时期,人们并没有现代基因工程的概念(DNA对遗传的重要性到了1952年才得到证实)。剧中有提及制造机器人皮肤的揉搓槽(kneading-troughs)、盛载肝和脑的大桶,以及生产骨骼的工厂;神经纤维、动脉和肠脏纺制于工厂的线轴(spun on factory bobbins),最后机器人就如汽车一样组装而成。恰佩克的机器人虽是生化机器,但它们仍需被“组装”(assembled),而不是自然“出生”(born)和会“成长”(grown)的。

此剧首创的机器人英文“Robot”取代了其他较旧的字词如“automaton”(自动机)或“android”(仿生人)。在捷克人民日报(英语:Lidové noviny)的一篇文章当中,卡雷尔·恰佩克称他的哥哥约瑟夫(英语:Josef Čapek)才是“Robot”的真正始创者。在捷克语的原文中,“robota”意指农奴制底下,为地主工作的下人。“Robota”亦是由“rab”衍生出来,意指“奴隶”(slave)。

机器人系列和机器人三定律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认为恰佩克的剧作十分差,但是对于创立“Robot”却有着不朽的地位,因为它的贡献不仅英语,通过英语,“所有语言的科幻小说都能写成了”。

剧本在1920年于布拉格出版,并于翌年在市内首次演出。英文版本由保罗·塞尔弗(Paul Selver)从捷克语翻译而成,并由奈杰尔·普莱费尔(英语:Nigel Playfair)搬上英语舞台。塞尔弗的译本删减了剧情并删去名为“达蒙”(Damon)的机器人角色。巴西尔·迪恩(英语:Basil Dean)于1923年4月为卫安登公司(Reandean Company)制作了于伦敦圣马丁剧院上演的《罗梭的万能工人》。

舞台剧于美国的首演是在1922年10月于纽约市的加里克剧院(英语:Garrick Theatre (New York City)),演出了共184场。史宾塞·屈赛和帕特·奥布莱恩(英语:Pat O'Brien (actor))饰演的机器人成为他们在百老汇的首次演出。这套剧亦有于1923年在芝加哥和洛杉矶上演。于1930年代末,该剧亦曾被美国的联邦剧场计划(英语:Federal Theatre Project)搬上纽约木偶剧院(Marionette Theatre)的舞台。

1989年,克劳迪娅·诺瓦克-琼斯(Claudia Novack-Jones)的新译本把过往被删减的原素重新加入剧本内。

1935年4月,苏联上映了改编自《罗梭的万能工人》的电影"Гибель сенсации"(俄语:Гибель сенсации)。1938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了一个35分钟的改编版,这次是历史上科幻作品于电视的首次播放。1941年,英国广播公司电台(英语:BBC Home Service)将《罗梭的万能工人》改编成广播剧。1948年,英国广播公司第二次将此剧搬上电视萤幕,不过这次是90分钟的完全版。这次的电视版由帕特里克·特劳顿饰演维迪斯(Radius)一角,而特劳顿后来成为第二位饰演异世奇人的演员。英国广播公司改编的这三个版本都没有在其存档中永久保存,直至公司的第三电台于1989年再把此剧改编,并公开发售。好莱坞耳朵剧场(英语:Hollywood Theater of the Ear)亦有将剧本未删剪地改编成广播剧,并收录在合集“2000x: Tales of the Next Millennia(英语:2000X)”之中。

2010年8月,葡萄牙裔多媒体艺术家莱昂内尔·莫拉(英语:Leonel Moura)创作的《R.U.R.:机器人的诞生》(R.U.R.: The Birth of the Robot)于巴西圣保罗上演。受了恰佩克的《罗梭的万能工人》启发,表演使用了真正的机器人与真人演员于舞台上互动。

2012年的电子摇滚音乐剧《拯救机器人》(Save The Robots)用了《罗梭的万能工人》作为创作的基础,简略地改编而成。此剧于5月11日在纽约市上演。

相关

  • 资源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
  •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英语: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发音为/ˈoʊpɛk/ OH-pek;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油组)是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
  • 自杀模仿自杀模仿,定义为一个参照一个知名的自杀方式或特定人物的自杀方式所进行的自杀行为,别称“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名称来自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Thomas E. Joiner
  • 国家漫画博物馆国家漫画博物馆为中华民国文化部计划成立的国家级漫画博物馆,将座落于台中市水湳经贸园区内。2017年9月1日台中市政府新闻局在信传媒刊登的广告中,台中市市长林佳龙表示,台中市
  • 堪达哈坎大哈(普什图语:قندهار‎,波斯语:قندهار‎),阿富汗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国南部,是阿富汗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普什图族聚居的中心城市。坎大哈建城于公元前4世
  • 胡安·庞塞·德莱昂胡安·庞塞·德莱昂(西班牙语:Juan Ponce de León,1474年-1521年7月,生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死于古巴哈瓦那),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探险家,他参加了对伊斯帕尼奥拉的征服,后成为博里基
  • 萧道应萧道应(1916年1月1日-2002年9月25日),生于日治台湾阿猴厅港东中里佳冬脚(现屏东县佳冬乡)的客家人,为佳冬萧家的后人。台北高校、台北帝大医学部毕业后,因为富有反日思想,1940年与有
  • 田中阳子田中阳子(日语:田中 陽子/たなか ようこ ,1993年7月30日-),日本女子足球运动员,效力于INAC神户雌狮,位置中场。日本山口县山口市出身,JFA福岛学院毕业。昵称ようこ、たなよう。她是日
  • 毛宪 (成化进士)毛宪(?-?),字世章,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浙江乡试第八名。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辛丑科二甲第四十三名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四川按察使司副使,湖广按察使司副使。浙江余
  • 莱昂-保尔·法尔格莱昂-保尔·法尔格(法语:Léon-Paul Fargue,1876年3月4日-1947年11月24日),法国诗人,出生于巴黎。写作风格多样。葬于蒙帕纳斯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