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隐孢子虫
✍ dations ◷ 2025-11-03 01:38:13 #小隐孢子虫
小隐胞子虫(学名: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引起隐胞子虫病的其中一种病原寄生虫,主要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肠道。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饮用了含小隐胞子虫卵囊(Oocysts)的水所引起。在健康的人类宿主体中,132个卵囊就可引起感染症状,小隐胞子虫的生活史和其他隐胞子虫属的种相似,在受感染的肠道细胞中,可以发现胞子体(sporozoites)和裂殖子(merozoites)。在患有艾滋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疗程的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也有感染小隐胞子虫的风险,严重可能会致死。诊断是否被小隐胞子虫感染,可用血清测试,或使用acid-fas染色法配合显微镜观察。小隐胞子虫是经水传染的重要寄生虫,对氯化有耐受性,在含氯浓度1000mg/L的水中,可存活24小时。小隐胞子虫的基因体(2004年定序结果)约有10.4Mb,共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约为1.04-1.5Mb大小,染色体上不具有转座子。它和其他顶端复合生物亚门的生物不同,小隐胞子虫的质体或线粒体上不具有基因。小隐胞子虫的胞子期(卵囊期)可以在宿主以外的环境中长时间生存,甚至可以耐受一些常见的消毒手续,例如氯消毒。小隐胞子虫的生活史包括了无性时期和有性时期。当小隐胞子虫的卵囊被宿主摄入体内后,会在小肠的部位破囊,释出胞子体(sporozoites),胞子体附着并侵入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接着胞子体发育成为营养体(trophozoites),营养体发育进入第一型裂殖体(Type 1 meronts),第一型裂殖体具有8个第一型裂殖子(Type 1 merozoites)。有些第一型裂殖子可再继续感染宿主。此为无性生殖时期。第一型裂殖子若发育为第二型裂殖体(Type II meronts) ,则开始进入有性生殖时期。第二型裂殖体具有4个第二型裂殖子(Type II merozoites),这些裂殖子被释出后,可附着于小肠的上皮细胞,有些裂殖子会发育成为大配子体(雌)(macrogametocyte),有些会发育成为小配子体(雄)(microgametocyte),大配子体会形成单一个大配子(macrogamete),而小配子体会形成16个小配子(microgamete),若小配子与大配子结合成为合子(zygotes),则会继续发育成薄壁卵囊或厚壁卵囊,20%的卵囊会形成薄壁卵囊,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和进行有性和无性时期的循环。厚壁卵囊则可以存活于一般环境中。
相关
- 举腿试验举腿试验(straight leg raise)也称为拉塞格证候(Lasègue's sign)及拉塞格试验(Lasègue's test),是对于下背痛病人的一种检查方式,可检查是否有潜在的椎间盘脱出症,多半会在L5,也就是
- 过敏原过敏原(英语:allergen,又称为变应原、过敏物、致敏原、致敏物)是指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严格地说,过敏原是一种能促进在特应性个体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非寄生抗原。尘螨的排泄物、花
- 片利共生偏利共生(英语:Commensalism,又称为偏利共栖现象)是两种生物间共生关系的一种。是指在生物界中,某两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其中一种的生物会因这个关系而获得生存上的利益,但是,另一方的
- 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地区(Gulf Coast)是由濒临墨西哥湾的美国的五个州所组成的,其中包括德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以及佛罗里达州。因为其经济活动的繁荣以及
- Ac6d1 7s22, 8, 18, 32, 18, 9, 2第一:499 kJ·mol−1 第二:1170 kJ·mol主条目:锕的同位素锕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符号为Ac,原子序为89。锕在1899年被发现,是首个得到分离的非
- 疾病转型流行病学转变(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是人口学与医学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口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快速增长,但之后又由于生育率的降低而使人口重新稳定下来。该理论由阿布
- 甲硫氨酸甲硫氨酸(英语:Methionine,又称蛋氨酸),在所有后生动物中它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与半胱氨酸一起,甲硫氨酸是两个含硫蛋白原氨基酸之一。对人而言是唯一的含硫必需氨基酸,有L型及D型两
- 罗宾·沃伦罗宾·沃伦(英语:Robin Warren, 1937年6月11日-)是位澳洲病理学家。1937年生于阿德雷得于1979年重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在阿德莱德大学取得医学学位。1967年,他被允许进入澳洲病
- 割包皮割包皮可以指:
- 三头政治三头同盟(triumvirate,源于拉丁语“triumvirātus”),指由三个有权之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体制,三位都是其中一名“三执政”(英语:triumvir)。这项安排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通常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