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京都大学
✍ dations ◷ 2025-07-18 08:52:43 #京都大学
坐标:35°1′34″N 135°46′51″E / 35.02611°N 135.78083°E / 35.02611; 135.78083京都大学(日语:京都大学/きょうとだいがく Kyouto daigaku;英语译名:Kyoto University),简称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京大前身是日本第二所旧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1897年),亦为京都学派的发祥地。京都大学是日本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全球排名在前100位。截止2019年10月,京都大学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总共有1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校友和教授共11位)、2位菲尔兹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京都大学前身是1869年5月建立的第三高等学校。1897年利用马关条约的满清赔款,高校的法学部及工学部组成京都帝国大学,高校改设大学预科。同年设置理工科大学。1899年设置法科大学以及医科大学。1906年设置文科大学。(帝国大学不设学院,下设分科大学)大约20年后这些分科大学改称学部(学院之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制改革中,第三高等学校剩余的部分(大学预科)并入京都大学。京都大学起源于日本第2所旧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自由的学风”、“自重自敬”是大学讴歌的精神基础。京都大学吉田校区则是京都大学总部的所在地。京大校园位处被称为“大学生的城市”之京都市区东北部,稍离市中心闹区一带,周边幽雅闲静,人文气息浓厚。强调学生的自主权、承袭旧制第三高等学校的“自由的学风”。早年每逢京大年度庆典“11月祭”,设立于原第三高等学校(现京都大学吉田南校区)内的折田先生像(前校长铜像)都会遭到恶搞涂鸦,校方多次劝阻无效,索性将铜像撤去。然每年三月入学考试放榜之后,至新学年度开学后的四月中旬,学长姊会制作新的折田先生像以迎接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也充斥者奇装异服。绝大部分的学部和大学院都被设置在吉田校区。有为了学生和教职员而设置的校车在运行。吉田(本部构内)~宇治间(通称宇治巴士)一日间来回六趟、吉田~桂间一日间来回七趟、宇治~桂间一日间来回三趟、需要时间皆为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但是因为塞车等原因,很难确保能够准时,而且末班车的时间相当早,在那之后就只能利用大众交通运输公具,因此在学生之间也有不满的声音。京大相关人物有19人获得诺贝尔奖。现校友涵盖若干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罗伯·柯霍奖、盖尔德纳国际奖以及达尔文奖章得主、五名日本首相以及四名芥川赏得主。最早这一称谓用来指代哲学系教授西田几多郎和田辺元所开创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后来这一词语延伸至法学,经济学等其他领域,京都学派对日本的哲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1933年在京都大学发生的泷川事件(京大事件),使日本社会开始反思学术界的思想自由和大学存在的意义。战后黑泽明导演指导的《我于青春无悔》(わが青春に悔なし)就是以这一事件为背景。1933年,法学部的泷川幸辰教授在其著作《刑法讲义》、《刑法读本》中,对于《通奸罪》只适用于妻子一方的法律提出批判。泷川的这一主张,遭到了贵族院议员菊池武夫和政友会宫泽裕等人的攻击,被指责为共产主义的学说,因此上述著作被禁止发售。斋藤实内阁的文部大臣鸠山一郎甚至对京大校长小西重直提出罢免泷川的要求。尽管校长拒绝了这个要求,但根据文官分限令,泷川仍被迫停职。面对这个事态,京大法学部全体31位教授提出辞职以表抗议,但是未得到学校当局和其他学部的支持。接着,小西校长也被迫辞职,随着强硬派的新任校长松井元兴上任,事件迅速得到了平息。最终导致了泷川教授被免职,佐佐木惣一(后为立命馆大学校长)、宫本英雄、森口繁治、末川博等教授也被免职,其余14名教官辞职的结果。
相关
- 基因组基因组(genome)在生物学中,是指一个生物体所包含的DNA(部分病毒是RNA)里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称基因体。基因组包括基因和非编码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 生态生态学(德语:Ökologie),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德语Ökologie(最初:Oeco
- 细胞色素P450结构 / ECOD细胞色素P450(英语:cytochrome P450)超家族(官方缩写为CYP)是一大类多种多样的酶。大多数细胞色素P450酶的功能是催化氧化有机化合物。细胞色素P450的受质包括有:如脂
- 西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英文: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简称:WEE)是经由蚊子所感染的病毒,主要感染马类,但也可以感染人。西部马脑炎病毒和东部马脑炎病毒一样都属脑炎病毒的一种。第
-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英语:Fibrin,又称为血纤蛋白或血纤维蛋白)是一种纤维凝血蛋白纤维蛋白在以下生物过程中都需要使用:信息传递、血液凝固、血小板活性化及蛋白质聚合。
- 热带季节热带,(英语:Tropics)的广义是指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的总称,但在气候方面一般会进一步区分出赤道热带和亚热带,无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时从气候上定义,指
- 玻尔效应玻尔效应(英语:Bohr effect),1904年由丹麦生理学家克里斯蒂安·玻尔首先提出,即:氢离子(低 pH)和二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促进血红蛋白释放氧气。产生该效应的原因为质
- 拉丁非洲拉丁非洲(法语:Afrique latine,葡萄牙语:África Latina)或罗曼语非洲指的是官方语言或主要语言属于罗曼语族,受拉丁文化(法语:Culture latine)影响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有
- 美学中世纪美学属于基督教神学,主张“上帝至美”。
- 全身症状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症状(英语:symptom)又称病状,医学术语,在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