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獴

✍ dations ◷ 2025-04-11 07:01:23 #IUCN无危物种,獴科,南非动物,纳米比亚动物,安哥拉动物,1776年描述的动物

狐獴(学名:)是细尾獴属的唯一物种,属食肉目獴科,居住在南非、纳米比亚及安哥拉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狐獴是一种小型昼行性动物,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720克,有着修长的躯干跟四肢,使它们的身长可达到25到35公分,尾长亦有17-25公分。它的尾巴(并不如其他的獴类那样一丛)为长、细,并尖尖延伸到端点,在末端的端点都为黑色,在直立时狐獴会用尾巴支撑来保持平衡,它们的脸型也是尖尖延伸到棕色的鼻子,狐獴的眼睛周围都有着黑色块,这些构造的作用跟太阳眼镜相同,让它们在艳阳普照下仍能清晰的视物,甚至是直视太阳,这对狐獴帮助很大,因为空中的掠食者通常是在太阳之前飞行以避免被察觉。狐獴有着小、黑、新月型的耳朵,有着在挖洞时能闭起来以避免砂进入耳内的功能。

狐獴有着有力、2公分长、弯曲的爪子,可用来挖洞猎食和调整它们的地底洞穴,它们在每只脚上有四根脚趾和长细的肢体。毛皮的颜色通常是浅黄棕色参杂着灰、古铜或微带银的棕色,它们有着短平行的条纹横过它们的背,这些条纹从尾巴的基部延伸到肩且每只皆不同。狐獴的身体下部没有花样,但在腹部只有稀疏覆体的毛,并露出底下的黑色皮肤,当它们用后脚站立时,狐獴利用腹部这块黑色区域吸收太阳的热,这通常是它们在寒冷的沙漠夜晚之后晨间做的第一件事以弄暖身体。

狐獴的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就如其他獴一样,狐獴演化为对许多的毒免疫,这使它们可以吃蝎子(包括刺)跟有些蛇而不至于导致不适、中毒或死亡。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狐獴会吃大麦虫、黄粉虫、蟋蟀、蚱蜢,也会进食猫科饲料、鸡肉、牛肉、小白鼠、熟鸡蛋。另外它们也会摄取蔬果类,例如红萝卜、蕃薯、玉米、苹果、香蕉等。

狐獴主要的天敌包括猛雕、草原雕与胡狼等。狐獴也时常因遭遇鼓腹咝蝰和黄金眼镜蛇等蛇类时被咬伤致死。

狐獴在大约一年达到性成熟,平均每胎生三只,野生的狐獴一年可生到三胎。狐獴是反复生殖的动物,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较暖的时候生产。报告指出它们没有求偶行为,只有能打得过雌獴的雄獴才有机会交配。怀孕期持续约11周幼兽浑身无毛的诞生在地洞里,幼兽的耳朵在十天左右打开,眼睛在十到十四天,它们在四十九到六十三天之间断奶,它们在三周大以前不会上到地上,之后跟保姆在一起在地洞附近约一周左右直到它们加入成兽的觅食团。

通常领导族群的最高阶级配偶才有权繁殖,并会在正常情况下杀光所有非它们所生的幼兽以确保它们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它们也会放逐或杀掉生下有冒犯它们幼兽的母兽。

狐獴是会挖洞的动物,住在大型的地底有着数个入口的网状洞穴,只有在白天才离开。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在同一团体中的个体会经常彼此理毛来强化社交的系绊。

领导的配偶会经常的会在团体里的下属身上留下嗅迹记号以表达它们的权威,诸如这类的举动通常伴随着下属舔和梳理领导配偶,这些举动也通常发生在团体成员离开一阵子后的重聚,大多数的狐獴在同一团体的全是领导配偶的手足或子女。

狐獴在它们的群落中表现出利他行为,一或多只狐獴在其他狐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

当发现到掠食者狐獴哨兵会叫出警示其余成员就赶紧逃或躲进散布在它们地盘里的洞内,哨兵会是第一个从洞口出现来探掠食者动静持续叫着使其他成员保持在洞内,若是没有威胁了哨兵停止警告的叫声,其他的成员就安全地现身。

狐獴也会看护团体里所有的幼兽,未繁殖过的雌兽在领导的雌兽不在时会为幼兽哺乳。它们也会保护幼兽免于任何威胁,经常是连会威胁它们的性命也如此。在警告危险的警告发出,这些保母会带幼兽到地下避难,并准备守护它们如果危险能尾随而至的话(如会钻洞的掠食者)。若是无法躲到地下保母会聚拢幼兽,并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他们上面。

目前已知狐獴会从事独特的社会活动,包括了那些看起来像摔角或赛跑的活动。
由国家地理频道与探索频道的节目可知,野生狐獴不怕人也不怕镜头,对人不会有攻击行为,亦不会逃跑躲藏,显然不把人类当掠食者。

狐獴的叫声近年来被注意到带有意义,对于不同的掠食者会有其特别的叫声。

这些叫声是如何演化出来的目前不明,它们是明显的例子意义并不仅只存在人类的语言,虽然没有证据能够指出狐獴的叫声能组成一种语言。

不只一组的野地研究者曾报告目击狐獴用真假嗓音变化地唱进行某种的歌唱仪式。

相关

  • 热脱硫杆菌门热脱硫杆菌门是一个小类群的嗜热硫酸盐还原细菌。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Imipenem/cilastatin),是一种用于治疗各类严重感染的复方抗生素制剂 。 它由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的组合制成,通过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 。 临床应用其钠盐
  • 到半胱氨酸的转化甲硫氨酸(英语:Methionine,又称蛋氨酸),在所有后生动物中它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与半胱氨酸一起,甲硫氨酸是两个含硫蛋白原氨基酸之一。对人而言是唯一的含硫必需氨基酸,有L型及D型两
  • 质子酸酸碱质子理论,又称布仑斯惕-劳里酸碱理论(英语:Brønsted–Lowry acid–base theory),是丹麦化学家约翰内斯·尼古劳斯·布仑斯惕和英国化学家托马斯·马丁·劳里于1923年各自独
  • 贾埃弗伊瓦尔·贾埃弗(挪威语:Ivar Giæver,1929年4月5日-),挪威物理学家。出生于挪威卑尔根,他在通用电气研究的时候,用实验证明了超导体的能带,验证了超导体BCS理论。因此,他与江崎玲于奈
  • 硝酸铈(III)硝酸铈(III)(cerium(III) nitrat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以六水合物Ce(NO3)3·6H2O最为常见。无色至浅红色潮解结晶。相对密度4.37。熔点96°C。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微酸性中性。溶于
  • 淮河古菱齿象澎湖诺氏古菱齿象 淮河诺氏古菱齿象 淮河古菱齿象()是古菱齿象属的一种象,生活在更新世的华北地区以及澎湖水道。淮河古菱齿象原被认为是诺氏古菱齿象的亚种,现已被归类成独立
  • 阿都拉萨·巴金达阿都拉萨·巴金达(马来语:Abdul Razak Baginda,1960年-)马来西亚战略研究中心智库的国防分析家,曾担任前副首相(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的助理。2006年,阿都拉萨·巴金达被控唆使谋杀
  • 邦雅曼·邦齐邦雅曼·邦齐(法语:Benjamin Bonzi,1996年6月9日-),法国职业网球运动员。
  • 孔闻謤孔闻謤(1593年12月7日-1645年?),字玄伏,号观生,一号观我,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二代孙,属息陬户,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孔闻謤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1593年12月7日),天启二年(16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