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谷川昭 (地震学者)

✍ dations ◷ 2025-04-02 16:46:26 #长谷川昭 (地震学者)

长谷川昭(日语:長谷川昭はせがわ あきら  ?,1945年3月-),日本地震学者,东北大学名誉教授。

1945年3月,长谷川昭出生于日本群马县桐生市。1963年3月,毕业于群马県立桐生高等学校(日语:群马县立桐生高等学校),并考入东北大学理学部。1967年3月和1969年3月,分别于东北大学理学部地球物理学科和大学院理学研究科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71年3月,从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中途退学,并在同年4月起成为东北大学理学部附属青叶山地震观测所助手。1977年,正式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成为东北大学理学部附属地震预知观测中心助教授。1989年4月,成为东北大学理学部附属地震、喷火预知观测中心教授。2008年,被评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并在同年4月荣誉退休,被授予东北大学名誉教授称号。2014年,被日本地球物理学会(日语:日本地球惑星科学連合)评为院士。

2020年,被选为讲书始之仪(日语:講書始の儀)的侍讲人。侍讲题目为俯冲带地震的发生机制和火山成因。

1978年6月,成为卡内基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1993年5月,成为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访问教授(日语:客員教授)。

2017年,因关于俯冲带构造的地震学研究,被授予日本学士院奖和恩赐奖。2019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

长谷川昭长期关注于发生在俯冲带的地震活动。根据构筑在日本东北(日语:東北日本)的高精度地震观测网,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法(英语:Seismic tomography)以高分辨率明确了俯冲带的地壳和地幔结构,他发现了双层深源地震面。通过上述方法,他还发现了俯冲带的地震和火山现象是因随着俯冲带向大陆板块之下移动的水而引起的原理。具体而言,岩石的强度会因相变产生的脱水反应下降。长谷川昭认为,水进入地幔楔后产生的岩浆上升后会使得地壳下部软化,使应力集中在其正上方的上地壳。与之对应的强度下降会对板内地震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

此外,长谷川昭通过固有地震(日语:固有地震)的发现,提出了改良版的凹凸体模型(日语:アスペリティ),并发现了板块边界强度较小的事实。

相关

  • 咪唑咪唑(英语:Imidazole),即1,3-二氮唑,是一个五元杂环芳香性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3H4N2。它也是一个生物碱。白色或浅黄色固体结晶,可溶于水、氯仿、醇、醚,具有酸性,也具有碱性。氢原子
  • 血红小檗血红小檗(学名:Berberis sanguinea)是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3,8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阳处、草坡、路旁、河
  • 流感大流行警告流感大流行警告是世界卫生组织用来评定流感危险等级的警告,共分为六个等级。2009年,警告等级被修订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准确并且都基于能够观察的症状。第一至三级处于准备阶
  • 玛嬉喜舞玛嬉喜舞(Maxixe,又译又译玛茜茜舞或马克西克斯舞),有时候也称为巴西探戈(Brazilian Tango), 1870年左右在巴西逐渐形成的一种舞厅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风靡全球。这是一种哈巴涅拉
  • 野蘑菇孢印棕色野蘑菇(学名:),俗称马蘑菇(horse mushroom),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伞菌属。这种真菌非常美味,呈白色,且与四孢蘑菇极相似。野蘑菇最早是由美国真菌学家雅各·克里斯琴·谢
  • 会安市会安市(越南语:Thành phố Hội An/.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
  • 南美运动会南美运动会(英语:South American Games;西班牙语:Juegos Sudamericanos;葡萄牙语:Jogos Sul-Americanos)是南美洲体育组织主办的四年一度地区性综合运动会。第一届南美运动会于1978
  • 汤河 (太子河)汤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东部的一条河流,是太子河左岸支流,上游也称下达河,发源于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兴隆沟村以南的韩家岭,蜿蜒向北流经吉洞峪乡、隆昌镇、八会镇、下达河
  • 热带海岸热带海岸(Costa Tropical)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大区格拉纳达省的地中海沿岸,有时称为格拉纳达海岸(“Costa de Granada”)。从西南到东北沿着西班牙地中海海岸直抵法国边境的
  • 于绍康于绍康(1925年-),男,原籍辽宁大连,生于辽宁沈阳,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电影金凤凰奖表演学会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