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行性
✍ dations ◷ 2025-10-19 07:30:53 #夜行性
夜行性(英语:nocturnality),是一种动物行为,形容这些生物会于日间休息,却在晚间活跃,正好与我们所熟悉的日行性行为相反。也有介乎两者之间,于黄昏时期出没的生活习性。昼伏夜出的习性是一种生态位分化的表现,不过并不以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根据时间本身。另外夜行性也可看成是一种避敌(Crypsis)行为,避过有较多猎食者活跃的时间,从而减少被捕猎的机会。避开日间猛烈的阳光也可以是生物选择夜行性的一大因素,特别是在沙漠生活的生物,就会为了减少散失身体的水分而选择于晚间活动。夜行性也有助生物适应较好的渗透调节。不少物种一般于日间活动,但在特别的季节或活动时则展现出夜行性。例如不少海鸟及海龟会在繁殖季节时,于晚间到达繁殖场所,以减少它们及子女们被捕猎的机会。夜行性动物常展现出发达的听觉及嗅觉系统,并有特别用以适应晚间活动时,低光环境下的特别视觉系统。一些动物如猫等,拥有同时适应日间或晚间活动光照度差异大的眼睛,因此日间与晚间时间均可活动;但婴猴科或蝙蝠等则受限于视觉系统而只能于晚间活动。动物园为了使夜行性动物于游客参观的日间时间内表现出活跃的一面而不是一睡不起,会加装特别的夜间发光装置,而颠倒它们的昼夜节律。
相关
- 红孩症夸休可尔症(英语:Kwashiorkor),即恶性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質缺乏症,台湾亦称作红孩儿症,是一种营养不良症,其致病原因尚有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导致。此病症通常发
- 苏美尔人苏美尔(阿卡德语:Šumeru;苏美尔语:
- 决策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心血管循环系统(英语:circulatory system),也称为心血管系统(英语:cardiovascular system)或血管系统(英语:vascular system)是负责血液循环,在细胞间传送养分(如氨基酸及电解质)、氧气、二氧化
- 约翰·道尔顿约翰·道尔顿(英语:John Dalton,/ˈdɔːltə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对色盲亦有研究。道尔顿生于坎伯兰郡伊格斯
- 温室温室,又称玻璃温室或暖房,是一座专用作种植植物的建筑物。它的建造物料是玻璃或塑料,温室会因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而加热,使温室内的植物、泥土、空气等变暖,因为可以提早种植也比
- 戈登·霍华德·鲍尔戈登·霍华德·鲍尔(Gordon H. Bower ,1932年12月30日-)是一位研究人类记忆、语言理解、情绪和行为修正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赛欧,1954年在西部预备大学获得文
- 瑞利散射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的名字命名。它是半径比光或其他电磁辐射的波长小很多的微小颗粒
- 二三第八第十埃及第二十三王朝是古埃及第三中间时期的一个王朝。第二十三王朝与第二十一王朝、第二十二王朝、第二十四王朝、第二十五王朝共同组成了第三中间时期。第二十三王朝
-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断药(英语:Beta blockers),又称Beta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或β阻断药、乙型阻断剂,是一类用来治疗心律不齐、防止心脏病发作后的二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