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贝克效应

✍ dations ◷ 2025-10-22 12:25:36 #热力学,物理现象,电学

赛贝克效应(英语:Seebeck effect)将二种不同金属各自的二端分别连接,并放在不同的温度下,就会在这样的线路内发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赛贝克效应。它是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约翰·塞贝克(英语:Thomas Johann Seebeck)于1821年发现的。

不同的金属(或半导体)具有不同的塞贝克系数(英语:Seebeck coefficient)(所产生赛贝克效应大小不同),半导体与金属的主因略有不同。半导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密度,当单一半导体两端具有温度差时,载子会扩散以消除密度的差异,因而造成电动势。两端的温度相差越大,则产生的赛贝克电位差越大。而金属的自由电子密度与费米能阶几乎不会随温度改变,因此金属的赛贝克效应远小于半导体。金属的赛贝克效应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来决定。若平均自由程随温度上升,则热端的自由电子有较高的机会向冷端移动,此时的塞贝克系数为负值。反过来说,若电子的平均自由程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则冷端的自由电子有较高的机会流向热端,塞贝克系数为正值。

将两种不同的金属连接,并在两接点给予温度差,两种金属会分别产生各自的温差电动势。选用适当的二种不同金属,利用赛贝克效应可以测量温度;还可利用不同温度进行特别的发电。若使用相同的金属形成回路,则会因为温差造成的电动势互相抵销而无法观察到赛贝克效应。

相关

  • Hemimastigophora半鞭毛虫(Hemimastigophora)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目前认为此支序为多貌生物的姊妹群。本支序于1988年由Foissner等人建立的一个门级分类元,其下仅有Spironemidae一科。当时该支
  • 真蜱科蜱(拼音:pí,注音:ㄆㄧˊ,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
  • 海王星br /外天体海王星外天体 (Trans-Neptunian object,TNO)是太阳系中轨道平均距离比海王星的半长轴,30.1AU还要长的任何小行星等天体。通常,海王星外天体可以进一步分为传统和共振柯伊伯带天体
  • 提取引发遗忘提取引发遗忘(英语: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或RIF)是一种因回想而遗忘其他记忆讯息的现象。这个现象最早在1994年获得演示,尽管RIF的概念已在提取抑制理论的背景下被讨论过
  • 美国独立纪念日美国独立日(英语:Independence Day / the Fourth of July)是为纪念美利坚合众国于公元1776年7月4日于大陆会议中宣布独立宣言所成立的节日。这一天是美国正式宣布从大英帝国宣
  • 基因改造细菌 基因改造细菌是第一个人类在实验室中成功改造的基因生物。 这些生物现在被用于多种用途,特别是在生产大量用于医学的纯人类蛋白质中。 在1978年,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实验
  • 舾装舣装(英语:outfitting; fitting-out)是船舶制造工艺的一种。船只的主体结构完成以后,即可从造船平台下水,在靠岸的状态下完成锚、桅杆等部件,以及船体结构以外的其他装备和设施的
  • 软PLC控制技术软PLC控制技术也称Soft logic和基于PC的控制技术。软PLC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英语:Open systems architecture),具有良好的网络通讯能力,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控制任务,可以满足和实
  • 广州地铁16号线.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藤原薰藤原薰 (4月5日-)是一名日本漫画家。于Sony Magazines的杂志《きみとぼく》上发表处女作,代表作有《吸血少女》和《思考少年》等。 曾经有人指出她有抄袭外国杂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