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式游戏

✍ dations ◷ 2025-11-08 07:59:58 #文字式游戏

文字游戏或文字式游戏是使用文字用户界面的电子类游戏。此类游戏的界面构成元素为ASCII等字符,而非位图或矢量图。

文字式游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代。1960和1970年代,大型计算机还需借助电传打字机传入指令,并通过打印输出内容;这一时代已有几款重要文字游戏诞生。1970年代中期视频终端普及后,涌现了更多文字游戏。1980年代,文字游戏的热度达到高潮;1990年代中期,早期网络游戏亦为文字游戏。

文字式(text-based)内容严格来讲,是指使用编码系统的文字数据[1]:54。大多数电脑只能读取二进制代码,即最小数据单位为比特,只有两种取值;若干比特再组合形成比特组,表示的各类字母符号[1]:52。也就是说,文字式游戏指输出编码文字的游戏。

虽然从技术上讲,文字数据在屏幕上同样以图像呈现,但它和图形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能展示字符集内的可见字符。例如ASCII有128个字符,其中可见字符为96个[2]:27;ANSI则加入了128个扩展ASCII字符,并支持文字上色,可展示内容相对更丰富[2]:19。以如今的标准看,文字数据所需电脑处理能力低、对图形性能要求极小[3],且制作成本远低于图形数据[4]。

文字式游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大型机多连接电传打字机输入输出;用户借助电传打印机输入指令,并透过纸张打印输出内容。可视终端时称“透明电传打字机”,尚处实验阶段且价格高昂[5]。早期大型机上的代表作有《月球登陆者》、《俄勒冈之旅》、《星际迷航》等[6]。

1970年代中期,可视终端已成为多用户与大型机交互的最廉价手段[5]。出于人工智能研究等原因,高校大型机上诞生多款文字式游戏;这些游戏一般或改编自1974年桌上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或借鉴了J·R·R·托尔金的小说[7][8]。这些游戏简单短小,再加之硬件机能和开销因素,故无存档等功能。当时他人拿到源代码后,可如原作者般再次修改,继续丰富游戏世界和长度;因此早期电脑游戏呈章节制,部分原因可归结于此。而随着游戏体量扩大、流程增长,存档功能便随之而生;1977年唐·伍兹改写冒险游戏《巨洞冒险》,丰富游戏性和故事时,即开创了存档功能[9]。

文字式游戏还是网络游戏的先驱。197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中段[3]:79,因特网统一全球之前,家用电脑用户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当时用户常通过文字式虚拟终端访问爱好者搭建的BBS(电子公告板)[10]。多数电脑的客户端程序不支持图形,网络游戏只能显示字符画[11];另一方面,拨号网络带宽窄,下载图片耗时远超文本,用户也只得使用文本客户端[3]:79。BBS网络游戏起初使用ASCII字符集;1980年代后期时,彩色ANSI画则成为大多BBS的图像标准。因BBS系打通客户端和游戏的“门道”,这种网络游戏故亦称“BBS门道游戏”[10]。

对于MUD(多用户迷宫)玩家和文字冒险游戏研究者,虚拟终端今日仍有其意义[来源请求]。互动小说竞赛是1995年创设的年度比赛,旨在鼓励独立互动游戏作品开发研究[12]。

虽然文字式游戏不限定于特定游戏类型[4],但几类重要游戏皆脱胎于文字游戏并发展壮大。

文字冒险游戏(有时也作互动式小说)是其中一类文字游戏,游戏世界随故事展开逐渐描绘,玩家则输入简短指令同世界互动[13]。《巨洞冒险》是公认的首款冒险游戏,也是“冒险游戏”这一类型名的来源[14]:13。1970至1980年代,文字冒险游戏的人气到达顶峰[13];这段时期诞生了一众文字冒险游戏名作,譬如Infocom的《魔域》和《银河系漫游指南》[14]:17。

MUD,原名Mulit-User Dungeon(多用户迷宫),后有Multi-User Dimension(多用户空间)、Multi-User Domain(多用户领土)等别称[15][16],是多人实时在线虚拟世界。MUD大多为纯文本界面,但图形MUD亦非默默无闻[17]。MUD融合了角色扮演、砍杀、互动小说和网络聊天元素。玩家可获取房间、对象、其他玩家和非玩家角色的信息,以及虚拟世界的活动。玩家使用自然语言般的指令同他人和世界互动。

Roguelike是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的其中一小类,特点为重玩随机化、永久死亡和回合制移动。早期roguelike游戏多使用ASCII字符画。Roguelike是典型的迷宫探索游戏,迷宫中布有大量怪物、道具和环境要素。Roguelike(类rogue)之名源于1980年游戏《Rogue》[18]。

相关

  •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英语: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全球36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米埃特堡(Ch
  • 技术技术可以指人类对机器、硬件或人造器皿的运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学和技巧。它是知识进化的主体,由社会形塑或形塑社会。如电脑等新技术的增生使人们相
  • 木麻黄木麻黄(学名: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为木麻黄科木麻黄属的植物。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灰绿色小枝细软,颇似针叶,多节,每节有极退化的苞片状叶6-8枚;初夏开花,雌雄同株或异株;球形果
  • 第一条宪法正文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其它修正案 XI ∙ XII ∙ XIII ∙ XIV ∙ XV XVI ∙ XVII ∙ XVIII ∙ XIX ∙ XX XXI ∙ XXII ∙ XXIII ∙
  • 八田数八田数(英语:Hatta number;日语:八田数;Ha)是由东北大学教授八田四郎次所建立的无因次量,用以比较在液体薄膜中反应速率与扩散速率。对一A反应物m级、B反应物n级的化学反应:
  • 那桂那桂(1844年-1899年),字古香,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官员。同治丁卯科举人,光绪丙子恩科进士,盛京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有妻索
  • 小林清志小林清志(1933年1月11日-),日本资深男性配音员、演员、旁白。声优经纪公司东京俳优生活协同组合的创设人之一。出身于东京都。身高168cm。A型血。※粗体字表示说明饰演的主要角
  • 刘护平刘护平(1910年-1985年),男,江西吉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 马里奥·兰扎马里奥·兰扎 (Mario Lanza,1921年1月31日-1959年10月7日),著名美籍男高音歌唱家、演员,意大利人,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的当红好莱坞影星。马里奥在16岁时,立志成为一名职业歌手。他的本名叫阿尔弗雷德·阿诺德·科克萨(Alfred Arnold Cocozza)。1942年7月到8月间,他于马萨诸塞州坦格活德城市中的伯克希尔音乐节时,改名为马里奥·兰扎 ,其中兰扎来自于他的母亲玛丽亚·兰扎的姓氏。1947年,马里奥正式进入好莱坞露天剧场,并且与米高梅的老板路易·B·梅耶签订一
  • Gaya (赛德克族)Gaya,又称为Waya、Gaza、Gaga,是赛德克族的传统社会规范;该规范与其祖灵信仰有密切关系,赛德克族认为Gaya是Utux(神灵)所订制的,因此不可更改。Gaya包涵“祖先的遗训”、“族人共同恪守的律法”、“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族命得以绵绵不绝所系者”、“风俗习惯、习俗”、“共祭、共猎、共劳、共牲、共食、共守禁忌、共服罪罚的团体”等。其他诸如泰雅族、太鲁阁族也有着Gaya的存在。:36在台湾日治时期,当局推行理蕃政策,族人被迫缴出枪械、废止文面、销毁头骨(猎首所得),造成Gaya文化传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