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次序

✍ dations ◷ 2025-10-16 06:19:56 #出生次序
出生次序,亦作出生排序或出生排行,是指一个人在兄弟姊妹中的排行顺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指出,视乎一个家庭的大小,一个人的出生次序往往会对他的性格有影响。他就此发展出一套出生次序与性格关系的理论。近年在学术界对于这个理论有所争议。在心理学,出生次序会否对性格的发展造成影响,仍然是一个具争议的议题。虽然大众普遍相信出生次序对性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反对者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少批评与质疑。1975年,Robert B. Zajonc与G. B. Markus在《Psychological Review》发表了一个理论,解释为何长子女比在家庭中排序较后的子女的智力较高。这个理论,到今时今日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称之为群集理论(confluence model)。根据这个理论的论点,一般而言出生排序愈前,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相反地出生排序愈后,智力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在家庭内,长子女在他们早年的成长时期只有成年人与他们相伴,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经常与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相处。而另一方面,出生排序较后的子女有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资源,所以家庭的资源被稀释,所以其在学业成就的表现不如长子女或独生子女。而这个现象不独在西方社会出现,即使在东亚地区亦一样。不过,这个理论仍有一个弱点,就是有些出生排序较低的子女,研究发现他们所得到的资源不比长子女差。通常这些子女对上的兄弟姊妹都比他们年长至少五年。因此,一方面他们的兄弟姊妹对家庭的倚赖相对较少,使他们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照顾;另一方面,较年长的兄弟姊妹亦能够领导这些弟妹。技术上,这一类出现与长子女相近智力水平的弟妹,被称为“功能长子女”(functional firstborns)。有很多理论都声称出生排序对人格有相当的影响。一般的流行心理学丛书把以下各点归因于对人格的影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年-1937年),一位奥地利的精神科专家及与佛洛依德和容格同期的人物,把出生次序的变化纳入他的人格形成理论里。

相关

  • 生理节律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障碍(CRSD)是影响睡眠时间及其他方面的一种睡眠障碍 。患有昼夜节律睡眠障碍者无法在一般工作、学校和社会需求所需要的入睡时间睡着,或起床时间起床。如果允许他
  •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学名: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革兰氏阳性杆状厌氧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类而产出大量气体以及可以在体内能形成荚膜而得名。发现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
  • 子宫颈抹片检查巴氏涂片检查(英语:Papanicolaou test,简称Pap test),在港澳地区称为柏氏抹片检查,是一种子宫颈医学诊断方法,用于检查子宫颈癌等疾病。巴氏涂片检查的方式是,首先取得少量子宫颈细
  •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教程》(法语: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是由索绪尔的学生查尔斯巴利和薛施蔼基于他们老师1906年和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几年之间的讲座笔记而编辑的语言学著
  • 地猿(属)地猿(Ardipithecus)是人科中非常早期的一属,生存在440万年前的上新世早期。由于它与非洲的类人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它被认为是属于黑猩猩分支而非人类分支。但因其牙齿像南方
  • 爱沙尼亚语爱沙尼亚语(eesti keel),中文也称爱沙尼亚文,是爱沙尼亚的国语,2012年约有120万人日常使用,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最接近芬兰语,这两种语言近似到可以相通的地步——至少
  • 奥斯特里茨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5,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波西米亚的奥斯特利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7,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
  • 萨斯基雅·萨森萨斯基雅·萨森(荷兰语:Saskia Sassen,1949年1月5日-),荷兰与美国社会学家,分析全球化和国际人类迁徙。她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罗伯特·S·林德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萨
  • 发夹环茎环(英语:Stem-loop,或译主干-循环)指一种分子内碱基配对方式,与因此形成的结构,可发生于单股DNA,但在RNA分子中较为常见。当形成的循环较小时,也称为发夹(hairpin)或发夹环。此种结
  • 和平咖啡馆和平咖啡馆(法语:Café de la Paix)是巴黎第九区的一个著名咖啡馆,由巴黎歌剧院(位于广场对面)的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设计。传说,如果一个人坐在咖啡厅,必然遇到朋友或熟人,可见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