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次序

✍ dations ◷ 2025-11-29 07:09:06 #出生次序
出生次序,亦作出生排序或出生排行,是指一个人在兄弟姊妹中的排行顺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指出,视乎一个家庭的大小,一个人的出生次序往往会对他的性格有影响。他就此发展出一套出生次序与性格关系的理论。近年在学术界对于这个理论有所争议。在心理学,出生次序会否对性格的发展造成影响,仍然是一个具争议的议题。虽然大众普遍相信出生次序对性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反对者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少批评与质疑。1975年,Robert B. Zajonc与G. B. Markus在《Psychological Review》发表了一个理论,解释为何长子女比在家庭中排序较后的子女的智力较高。这个理论,到今时今日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称之为群集理论(confluence model)。根据这个理论的论点,一般而言出生排序愈前,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相反地出生排序愈后,智力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在家庭内,长子女在他们早年的成长时期只有成年人与他们相伴,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经常与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相处。而另一方面,出生排序较后的子女有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资源,所以家庭的资源被稀释,所以其在学业成就的表现不如长子女或独生子女。而这个现象不独在西方社会出现,即使在东亚地区亦一样。不过,这个理论仍有一个弱点,就是有些出生排序较低的子女,研究发现他们所得到的资源不比长子女差。通常这些子女对上的兄弟姊妹都比他们年长至少五年。因此,一方面他们的兄弟姊妹对家庭的倚赖相对较少,使他们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照顾;另一方面,较年长的兄弟姊妹亦能够领导这些弟妹。技术上,这一类出现与长子女相近智力水平的弟妹,被称为“功能长子女”(functional firstborns)。有很多理论都声称出生排序对人格有相当的影响。一般的流行心理学丛书把以下各点归因于对人格的影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年-1937年),一位奥地利的精神科专家及与佛洛依德和容格同期的人物,把出生次序的变化纳入他的人格形成理论里。

相关

  • 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
  • 酵母菌纲酵母菌纲(学名:Saccharomycetes)是在真菌界的子囊菌门以下的纲,是酵母亚门以下唯一的纲。酵母菌纲中只有一个目,是酵母菌目(Saccharomycetales)。酵母菌纲之下包括有近千个已知物种
  • Ne1s2 2s2 2p62, 8蒸气压第一:2080.7 kJ·mol−1 第二:3952.3 kJ·mol−1 第三:6122 kJ·mol−1 (主条目:氖的同位素氖(旧译作氝,讹作氞)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e,它的原子
  • 肺炎霉浆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霉浆菌性肺炎)是一种可导致肺炎的支原体细菌,也有机会导致冷凝集素症(英语:cold agglutinin disease)。这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又称作霉浆
  • 基因座在生物学与进化计算中,基因座(英语:locus),也称为“基因位点”或“位点”,是指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例如某个基因的所在。而基因座上的DNA序列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变化,各种变化形式称为
  • 雷蒙德·卡特尔雷蒙德·伯纳德·卡特尔 (Raymond Bernard Cattell,1905年3月20日-1998年2月2日),是一名英国和美国心理学家,创立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解释人类认知能力。在卡特尔92年的人生中,
  • 忘怀洞“忘怀洞”(英语:Memory hole,又译:思旧穴)是出现在英国著名作家乔治·欧威尔所创作的小说《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中,真理部中温斯顿·史密斯使用的一种文件销毁工具。
  • 能源2号能源号运载火箭(俄语:Энергия)苏联研制的一种重型运载火箭。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7”,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K”(一说为
  • Apicomplexa见内文顶复门(学名:Apicomplexa,亦作Apicomplexia)是原生真核生物之下一个寄生囊泡虫的门,是一个物种分类众多的大类。其中大部分含有独特的四层膜细胞器顶质体,属于色素体的一种,
  • 争议争论,或争议,(英语:controversy,法语:controverse),是各类角色针对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事件状况表达不同观点,或进行批判,通过论证进行讨论的行为。换句话说,某个争议是指构成分歧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