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换气

✍ dations ◷ 2024-07-01 04:05:58 #循环换气
循环换气又称作循环换气、吞气,是吹奏乐器中的一个技巧,这种技巧以同时以鼻吸气及口吐气,使声音不因换气而中断,可以连续吹奏很长(超过半分钟以上,只要条件许可甚至可以吹个几小时)的乐段,以达成乐曲需要或舞台效果。循环换气法最早起于何时何地已不能确定,传说古希腊时代的吹笛手已经能使用这项技巧。此外中国的唢呐乐手以及马来西亚的scrunai乐手,都在很久以前就能掌握这种技巧。循环换气的基本原理,是在以嘴巴吐气吹奏时时,将部分空气预留在口腔内或咽喉一带,以会厌封闭口腔气道,同时以鼻吸气,用下颚和口腔将预留的空气吐出,以持续乐器的吹奏,如同风笛将空气预留在气袋内挤出。其困难在于吐气和吸气之间气量力度能够持续。唢呐、笙、竖笛等,因为吹奏时可鼓腮,而且乐器设计可封闭嘴唇,使用循环换气较为容易,而吹奏竹笛、长笛时不能鼓腮,而且口腔是开放的,所以使用循环换气的难度较高。早期的循环换气大多用于很长的长音,或是连续不断的旋律,其使用也较为容易。但1990年代以来,快速断奏同时循往换气的双吐循环换气近也逐渐被运用,尤其在笛子的曲目中使用。其困难在于在舌头快速奏出断奏的同时,鼻子要配合灵活地快速换气,且不能因换气而减小吐音的力度。必须使下颚、丹田、舌头、口形充分灵敏的配合才能达成。唢呐是中国乐器中较早就使用这项技巧的乐器,在吹打乐中,以循环换气来吸引听众是很常见的,而许多取材自民间音乐的现代唢呐曲如《百鸟朝凤》等,也运用到循环换气,唢呐独奏家在演这类曲目时,通常会刻意把这些乐段或长音吹得很长,以炫耀技巧。1957年赵松庭将其学习唢呐的经验应用到笛子上,并用于其创作的乐曲如《早晨》、《三五七》、《鹧鸪飞》,目的不在于炫技,而是在于乐曲需要。此后,笛子演奏家也开始学习并用于各种乐曲中。1950年代,安托宁.马赫首先使用于长笛,1970年代由澳洲演奏家兹德尼克.布鲁汉德斯加以发展,已成为长笛演奏常用的技巧之一。在单簧乐器如单簧管、萨克斯风中,但使用的曲目尚不多。被运用于独奏曲,以及在交响乐中必须吹奏较长高音乐段的部分,如《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双簧管独奏乐段。在一些独奏曲中使用,以增加舞台效果。

相关

  • 伯克氏菌目伯克氏菌目(学名:Burkholderiales)是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的一个目,跟其他变形菌一样,都是革兰氏阴性菌。本目包含了许多致病性病原菌如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和博德氏菌属(Bordet
  • 三酸甘油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 triacylglycerol, TAG, or triacylglyceride),亦作三酸甘油酯,常称为油脂,为动物性油脂与植物性油脂的主要成分,一种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
  • 饥饿饥饿是动物的一种感受,产生的原因是肝的糖原水平下降到低于一个阈值。这种不快的感觉是在下丘脑产生,由肝和胃的感受器感应。一般人可以超过30天不进食而不至于死亡,但在缺水的
  • 4d10 5s2 5p52, 8, 18, 18, 7蒸气压((正交))第一:1008.4 kJ·mol−1 第二:1845.9 kJ·mol−1 第三:3180 kJ·mol主条目:碘的同位素碘(Iodine)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元素符号是I
  • SGLT2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英语:SGLT2 inhibitors,简称SGLT2抑制剂,或称列净类药物(英语:Gliflozin))是一种通过抑制葡萄糖在肾脏内重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的抗糖尿病药。 其原理
  • 图林根州图林根自由州(德语:Freistaat Thüringen)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面积16,200平方千米,在联州中列第十一位;人口245万,列第十二位。首府为爱尔福特。图林根绿色植被覆盖良好,加之位
  • 克森尼索克森尼索 (希腊语:Χερσόνησος; 拉丁语:Chersonesus)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建于约2500年前,位于克里米亚的西南部。殖民地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由来自赫拉克里亚·潘提卡(Her
  • 托马斯·阿奎那圣托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世俗界常译为托马斯·阿奎那或汤玛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
  • 中胚层中胚层(mesoderm)是胚胎中位于内外胚层之间的胚层。在绘图中,传统上用红色表示。人类的中胚层在胚胎发育第三周出现,原条的形成代表着中胚层的出现。并非所有动物胚胎都有中胚层
  • 血友病血友病多数是遗传性的疾病,造成人体无法凝血形成血块来止血。这致使病人受伤后流血时间更长,易于淤青,和增加关节积血或脑出血的几率。病情轻微的病人可能只有在意外或是手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