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换气

✍ dations ◷ 2025-10-25 00:03:47 #循环换气
循环换气又称作循环换气、吞气,是吹奏乐器中的一个技巧,这种技巧以同时以鼻吸气及口吐气,使声音不因换气而中断,可以连续吹奏很长(超过半分钟以上,只要条件许可甚至可以吹个几小时)的乐段,以达成乐曲需要或舞台效果。循环换气法最早起于何时何地已不能确定,传说古希腊时代的吹笛手已经能使用这项技巧。此外中国的唢呐乐手以及马来西亚的scrunai乐手,都在很久以前就能掌握这种技巧。循环换气的基本原理,是在以嘴巴吐气吹奏时时,将部分空气预留在口腔内或咽喉一带,以会厌封闭口腔气道,同时以鼻吸气,用下颚和口腔将预留的空气吐出,以持续乐器的吹奏,如同风笛将空气预留在气袋内挤出。其困难在于吐气和吸气之间气量力度能够持续。唢呐、笙、竖笛等,因为吹奏时可鼓腮,而且乐器设计可封闭嘴唇,使用循环换气较为容易,而吹奏竹笛、长笛时不能鼓腮,而且口腔是开放的,所以使用循环换气的难度较高。早期的循环换气大多用于很长的长音,或是连续不断的旋律,其使用也较为容易。但1990年代以来,快速断奏同时循往换气的双吐循环换气近也逐渐被运用,尤其在笛子的曲目中使用。其困难在于在舌头快速奏出断奏的同时,鼻子要配合灵活地快速换气,且不能因换气而减小吐音的力度。必须使下颚、丹田、舌头、口形充分灵敏的配合才能达成。唢呐是中国乐器中较早就使用这项技巧的乐器,在吹打乐中,以循环换气来吸引听众是很常见的,而许多取材自民间音乐的现代唢呐曲如《百鸟朝凤》等,也运用到循环换气,唢呐独奏家在演这类曲目时,通常会刻意把这些乐段或长音吹得很长,以炫耀技巧。1957年赵松庭将其学习唢呐的经验应用到笛子上,并用于其创作的乐曲如《早晨》、《三五七》、《鹧鸪飞》,目的不在于炫技,而是在于乐曲需要。此后,笛子演奏家也开始学习并用于各种乐曲中。1950年代,安托宁.马赫首先使用于长笛,1970年代由澳洲演奏家兹德尼克.布鲁汉德斯加以发展,已成为长笛演奏常用的技巧之一。在单簧乐器如单簧管、萨克斯风中,但使用的曲目尚不多。被运用于独奏曲,以及在交响乐中必须吹奏较长高音乐段的部分,如《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双簧管独奏乐段。在一些独奏曲中使用,以增加舞台效果。

相关

  • 喉囊肿喉囊肿(laryngeal cysts)是指囊肿发生在喉部、或更频繁使用的声门上之位置,诸如“会厌谷囊肿(epiglottic vallecula cyst)”发生在会厌旁谷(英语:Vallecula)里的现象。通常喉囊肿
  • 神经外科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神经外科,也常称作脑外科,是外科的一个
  • 甲砜霉素甲砜霉素,又名硫霉素、甲砜氯霉素或赛芬妥霉素,是一种酰胺醇类抗生素。它是氯霉素的甲基磺醘基相似体,有着相似的反应,强度却小2.5-5倍。与氯霉素相似,甲砜霉素不溶于水,但却极易溶
  • 扁盘动物门黏丝盘虫(Trichoplax adhaerens)是1883年由德国生物学家Franz Eilhard Schulze (1840-1921)在奥地利Graz大学的水族馆发现的。目前在扁盘动物门中仅确认此一种,一般称丝盘虫即
  •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英语:natural selection,传统上也译为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
  • 川蜷放逸短沟蜷(学名:Semisulcospira libertina)又称川蜷,为肋蜷科短沟蜷属的动物,俗名川蜷螺、海蛳、大钉螺蛳。分布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吉林、辽宁、安徽、浙江
  • THTerminologia Histologica(TH)是一份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的受控词表,由FCAT(Federativ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Anatomical Terminology(英语:Federative International Commi
  • 退伍军人症军团病,又名退伍军人症是由军团菌引发的非典型肺炎。 其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肌肉疼痛、头痛。有时亦会发生恶心、呕吐、腹泻。军团病的症状通常在暴露后两到十天
  • 剪刀差剪刀差(price scissors)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剪刀差是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交换手段之一。 它是体现在以掌握高
  • 方舱医院方舱医院是一种以方舱形式快速建成的模块化医院,这里指的是直接透过征用空间进行设置的大型医疗隔离所,有些甚至是大型活动场地与休课高校改建的。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