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

✍ dations ◷ 2025-08-30 00:55:37 #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英语:anorexia nervosa),一般称为厌食症(英语:anorexia)是一种进食障碍,一般分别为:“自我约束型”以及“暴饮暴食型”。其中“自我约束型”厌食患者占多数,此型患者会万分担心体重过重因而约束自己的进食量。“自我约束型”患者或简称厌食症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体重不足、营养不良、害怕体重增加、非常渴望变瘦,并因而限制卡洛里的摄取(英语:Calorie restriction)。 尽管厌食症患者实际上体重过轻,但患者仍然会认为自己太胖。当被问到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否认自身存在体重不足的问题。 厌食症患者通常会频繁的量体重,只吃一点点东西甚或只吃某些东西。部分患者会出现运动过量、强迫呕吐或使用缓泻剂试图减重。 厌食症的并发症包括骨质疏松症、不孕症以及心脏损伤。女性除了上述的并发症外还可能发生月经周期停止的现象。厌食症的病因目前未明,部分基因的组成对于同卵双生造成的影响往往多过对于异卵双生。 重视苗条的社会文化价值也是提高罹病风险的重要环境因子。此外,厌食症通常出现于高阶竞技运动(high-level athletics)、模特儿与舞者等重视苗条的职业与活动 。 通常“生活遇到剧变”或遭遇引发压力(英语:Stress (psychological))的事情,可能会导致厌食症的出现。厌食症确诊的必要条件为明显过低的体重。厌食症的严重度以身高体重指数(BMI)为判定标准,轻度为BMI指数降至17;中度为16-17;重度为15-16,极重度为低于15。儿童系以按年龄段计身高体重指数百分数(英语:Classification of childhood weight)为主,低于5%者即为体重显著过低。厌食症的治疗方式包括恢复健康体重、治疗潜在心理问题与解决引发厌食症的惯性行为。虽然药物无法帮助增加体重,但可以协助治疗相关的焦虑或抑郁。有效疗法包含:让双亲负责喂养自己孩子(也就是熟知的莫兹利家庭疗法(英语:Maudsley family therapy))与认知行为疗法等。 部分病患需要住院治疗以恢复体重。目前尚未厘清以鼻胃管(英语:Nasogastric intubation)喂食对恢复体重有何助益之相关证据。有些病患发病后痊愈再也不会复发,但也有病患反复发病多年。厌食症的患者一旦恢复正常体重,其并发症就可以得到改善或解决。西方国家估计约 0.9~4.3%女性与0.2~0.3%男性曾在人生中某个时间点得过厌食症。约有0.4%年轻女性会发生厌食症,是年轻男性病例数量的10倍以上;目前未知发展中国家的发病频率。厌食症常见发病于青少年时期。20世纪时,厌食症变得更加普遍,其原因目前尚未厘清,可能是因为诊断技术进步且更加方便。1990年,全球因厌食症死亡人数为400人,2013年更增长到约600人。饮食失调也会提高一个人的死亡风险,甚至在广泛致死原因(如自杀)之中也是如此。约5%厌食症病患会在10年内死于并发症。“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一词起源于1873年,最早使用的人是威廉·古尔(英语:Sir William Gull, 1st Baronet)。神经性厌食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少有记载。目前该症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多数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出十倍,特别是少女和年轻女性,病发率约为150个15岁的少女,便有一位患者。然而在21世纪,厌食症患者的性别分布开始向男性扩散。主要原因目前认为该症有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也与近年来大众媒体过度宣扬纤瘦的体形有关。神经性厌食症更容易在10-30岁时发生;其中青少年较多机会。这是因为成千上万的女孩子为了追求美观,通过节食以达到苗条的身材。这样的身材标准其实是不现实的。根据1799位日本女高中生的调查,85%标准体重的女生希望更瘦,甚至45%体重未达标的女生也想要更瘦。青春期女生十分重视他们的体重而且认为苗条的身材可以博得大家的喜爱。所以他们就刻意地控制自己的体重。同伴之间互相影响偏爱吃一些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这样通常会缺少营养,就会容易得神经性厌食症。根据ICD-10规定,肥胖被当作一般性医学症状,但是并未确立肥胖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DSM-IV并没有将肥胖收录在内。然而,若某些证据显示特殊的肥胖个案之心理因素对其病程发展影响甚钜,则可以使用“影响医学状况之心理因素”加以讨论,包含心因性厌食症、心因性暴食症以及其他饮食疾患等。心因性厌食症之基本特质为“患者拒绝维持正常之体重下限”,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并伴随着对自己身材和体重的知觉障碍。已经开始行经的女性可能会伴随着停经或无月经症。可以根据以下三项准则来判断之:心因性厌食症患者之自尊心受到其身材与体重影响极深,能够成功减轻体重被视为自律的表征,而变胖或者体重增加则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和无法接受的自我控制失败。有些患者也会承认自己是瘦的,但否认体重持续减少带来的严重合并症。已经行经的妇女会有停经的表现,也常被视为是判断该病患的准则之一。心因性厌食症患者可以根据“有无规律暴食或清除行为”分为下列两种亚型: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精神疾病,约有10%的患者死于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儿童和青春期的患者因为缺乏营养可能出现生长迟缓、体内激素水平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对身体严重虚弱的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使其体重增加到安全的范围内,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非自愿的入院治疗。其他体重偏轻的患者也可用增食欲或助消化药来辅助治疗。精神药物治疗上,有时用小剂量的抗抑郁药来减轻患者的忧郁和焦虑症状,但只作为辅助治疗。一些研究则发现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纠正对自身形象的认识和达到正常的进食习惯。

相关

  • 天谴天谴就是上天谴责的意思。在阴阳家思想中,在人伦社会秩序之上,“天”是比人更高层次的非人存有者,有独立意志,主宰人论秩序,负责赏善惩恶;所以认为,如果违反天命而行,或是作恶,就会受
  • 地球辐射平衡地球能量收支或全球能量收支预算(英语:Earth's energy budget)指的是入射大气系统的来自太阳的能量减去散失到外层空间的能量后留在地球和地球大气层中的能量。对于地球能量收
  • 肝细胞肝细胞(hepatocyte(hepato-意为肝,-cyte意为细胞))是肝脏实质中的一类多边形的腺上皮细胞。肝脏细胞直径在20-30um之间,使用H&E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细胞质整体嗜酸性并含
  • 印第安语美洲原住民语言(有时也称为印第安语)并不是一种语言,甚至也不是属于一种语系,而是美洲所有原住民的各种语言的总称。其中玛雅语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随着15世纪末开始西方殖民
  • 生机论生命力论(英语:Vitalism,又译为生命主义、生气论、生机论、生机说、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存在长久的历史,现代版本是19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一般认为“生命力”学说
  • 印度标准时间印度标准时间(Indian Standard Time - IST)是在印度全国使用的标准时间,即UTC+5:30。印度的标准时间以通过安拉阿巴德(北方邦城市)东边的东经82.5度做为基准,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相
  • 谢赫特曼丹·谢赫特曼(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
  •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波兰语:Ryszard Kapuściński,1932年3月4日-2007年1月23日),波兰记者、作家、摄影家和诗人。他在现属白俄罗斯的平斯克出生。卡普钦斯基将自己的作品成为“报
  • 帕利哌酮帕利哌酮(英语:Paliperidone) 是一种多巴胺和5-HT2A拮抗剂(英语:5-HT2A receptor),属于非典型抗精神失常药。帕利哌酮由杨森制药销售,口服剂型为控释剂,一天服用一次。商品名为Invega
  • 陈国良陈国良(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等。陈国良于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