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漫射

✍ dations ◷ 2025-11-21 14:07:10 #太阳,光,视觉,大气光学现象


天空漫射(Diffuse sky radiation)是阳光直接被地球大气层中的分子或悬浮粒子散射而改变了行进方向之后,经过才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这些以光子为主的辐射很可能经过不只一次的散射、反射,最终以叠加的型态进入观测者的眼中,是天空会有颜色变化的主因,其变化就是随着“辐射入射角”(时间)及“最短路径上的阻碍”(天候状况、空气污染程度)造成颜色变化。它也被称为天光(skylight)、 漫射天光(diffuse skylight)、或天空辐射(sky radiation)。来自太阳的阳光大约有总量的三分之二(根据在大气层中的灰尘和烟雾含量,在太阳高悬时大约为有25%的入射辐射直接被散射)会在大气层中被散射,最终成为弥散的天空辐射抵达地球表面。

在大气层中的重要过程是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弹性过程,光线的波长不变,没有被吸收,但从原有的路径偏折。

光在传播中如果遭遇微小的粒子,就会产生散射。散射粒子越小,散射的光谱越在短波的范围里,而空气中充满了氧和氮的分子,它们的大小甚至于比短波的波长还短,散射出来的光就都会在紫、蓝、绿的范围。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大气层云朵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在白昼时,阳光经过比较薄的大气层,散射的结果就呈现到处都是蓝色的情景。而且因为大气中到处都散射出蓝色的光谱,所以我们无法依照肉眼的感觉判断天有多高。但在黄昏或日出时分,因为阳光必须穿过比较厚的大气层,其中蓝光波段的光已经在前面被散射殆尽了,只剩下红、橙、黄等比较偏红的颜色,所以天色看起来是橘红色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看到的夕阳都像艺术照片那样的饱满色彩,只有当大气中有比分子稍大的粒子(例如盐粒、小小水滴、灰尘、烟灰、细火山灰,越大的粒子越能散射红光;但如果大太多散射就中止,而变成反射了,更大的粒子则造成吸收)时,光谱才会比较在红色的范围。所以许多绚烂的夕阳景色都是在海边拍摄的,因为那里充满了比较会散射红光的盐粒。

阳光普照的天空是蓝色的,因为空气散射的短波长光比长波长的多。由于蓝色的光是在可见光波长的短波端,因此它在大气中的散射比红光强烈。这样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睛望向天空时,感受到的阳光颜色是蓝色的这一部分 。感受到的颜色类似于474至476奈米的单一蓝色光与白光的混合,也就是未饱和的蓝色光。

接近日出和日落时,我们看见的阳光几乎都是以接近切线的角度抵达地球的表面,这时大部分的光线会发生折射。因为短波光的折射角大,所以大部分的短波光都被折射掉了,剩下的就只有大波长的光系了。因此日出和日落时,你能看见的红光会强过其他任何颜色的光。

散射和吸收是辐射在大气层中衰减的主要原因。散射的效率是随着粒子的直径和波长的比率而改变的函数。当直径比波长在1:10的比率时,瑞利散射发生散射效率的系数是波长的四次方。在直径比波长比率较大时,散射效率的变化需要比较复杂的形式来描述,对球型的粒子,适用米氏理论,它的比率约为10,几何光学开始适用。

沿着通过太阳的地平经圈有三个点(称为中性点),常用来检测天空漫射的零偏极化。

基本上,在阴霾的天气下没有直射的阳光,所以天空中所有的光都是天空漫射的辐射。因为云滴的颗粒都比光的波长还大,对所有颜色的光都一样的散射,所以光通量与波长完全无关,方式与磨砂玻璃相似。阳光透过的强度减弱程度从相对较薄云层的六分之一,到极端最厚的乌云只透过直射量的千分之一。

不下雨的云主要由云滴(小水滴)所组成,云滴比分子大许多,大致为20微米大小的云滴可以散射出各种光谱,但因为云是一团紊乱的对流体,云滴的分布也是非常杂乱的,向四面八方散射的各种颜色的光,加在一起就成了白色。而再大一点的云滴或水滴已经足够构成反射的条件,白色的阳光被反射出去后当然是白色的。

而较厚的云朵却是灰白色是因为当阳光射入云里面时,如果云里面都是比较细小的云滴或雨滴的话,就会产生散射或反射,使穿透的阳光减少,所以越到云的底部,光线越弱。据了解,只要云层厚度超过一千米,就几乎没有光线可以穿透了。发展比较旺盛的云,里面的水滴比较大,这时水滴扮演的是反射及吸收阳光的角色,光线的穿透力就更弱。所以会下雨的云都是乌黑的,而且云越黑表示对流越强,云里面的水滴越多、越大。发展强盛的云,通常其上层一定有许多冰晶,光在冰晶中的穿透力比在水滴中还弱许多。

相关

  • 布丁布丁(英语:Pudding)一词源自音译英语,布丁的定义及其广泛、广义来说泛指由材料凝固成固体状的食品(也就是说有咸味和塞满肉的布丁),常见制法包括焗及蒸、烤等。狭义来说,主要材料为
  • 国际开发协会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简称IDA):是世界银行为帮助和促进最不发达的贫穷国家发展而设立的银行服务机构,是世界银行的组成部分。国际开发协会成立于
  • 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坐标:13°43′N 80°13′E / 13.717°N 80.217°E / 13.717; 80.217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Satish Dhawan Space Centre,缩写为SDSC)印度的主要航天发射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
  • 人民之声电台人民之声电台(朝鲜语:인민의 소리、人民의 소리;英语:Voice of the People),自称是“朝鲜劳动者总同盟”“在平壤播音”,实际上是韩国针对朝鲜的广播。广播语言为朝鲜语,用短波广播
  • 热裂解裂解(英语:pyrolysis,或称热解、热裂、热裂解、高温裂解)指有机物质于无氧气存在下的高温(英语:Thermal decomposition)分解反应。它涉及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相位的同时变化,并且是不可
  • 戴琼海戴琼海(1964年12月26日-),上海人,中国自动控制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2009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87年,于陕西师范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94年,于东北大学获得硕士
  • 詹姆斯·布拉德雷詹姆斯·布拉德雷(英语:James Bradley,1693年3月-1762年7月13日),英格兰天文学家。1725-1728年间,布拉德雷试图观测视差,却发现了光行差,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地球运动提供了有力的
  • 亚历山大·卡拉卡舍维奇亚历山大·卡拉卡舍维奇(塞尔维亚语:Александар Каракашевић,转写:Aleksandar Karakašević,1975年12月9日-),塞尔维亚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他曾获得4枚欧洲乒
  • 职田法职田法是朝鲜王朝前期施行的土地制度,于1466年施行。朝鲜王朝最初土地制度是科田法,授田予两班退职后仍可保留。后来土地不足,只授田在职两班,这是为强化国家经济力的政策。十六
  • 唐代海东藩阀志存《唐代海东藩阀志存》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高句丽、百济遗民的最初研究,由清末金石学家罗振玉撰写。线装一册民国26年(1937年)出版,石印本。罗振玉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