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侏罗纪
✍ dations ◷ 2025-02-23 10:21:32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符号J)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2亿零13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0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侏罗纪前期,因为经历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其中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成为地球上最繁荣昌盛的优势物种,此后会统治地球1.4亿年,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大陆(Pangea)自石炭纪形成(3亿年前)以来至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后开始分裂。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大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距今约1亿8000万年至1亿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后期,邦格亚大陆开始正式分裂。北美洲边向右绕转,边远离非洲。此时,大陆仍和北欧连在一起,但接触的地区几乎都为浅海,故无连绵不断的干燥陆地。侏罗纪是由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命名,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侏罗山有很多大规模的海相石灰岩露头。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侏羅紀”(音读:ジュラキ,罗马字:juraki)。侏罗纪由三叠纪晚期灭绝事件开始,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世,在欧洲又名里阿斯世、道格世、麻姆世:侏罗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68%,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7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侏罗纪早期,盘古大陆分裂为两块: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墨西哥湾出现,位于北美洲与犹加敦半岛之间。刚开始的北大西洋比较窄。而南大西洋要到白垩纪时,冈瓦那大陆分裂,才开始出现。特提斯洋开始闭合,地中海出现。这个纪的气候比较暖和,没有冰川的遗迹。如同三叠纪,南北极地区没有陆地,也没有冰帽的证据。西欧海岸发现了许多侏罗纪的海洋生物,显示这地区当时是热带的浅海地区。著名的地点包含英国南部的侏罗纪海岸,以及德国的晚三叠纪候斯玛登与索伦霍芬地层。北美洲的侏罗纪地层较少露头,因此较少被发现。在侏罗纪晚期,森丹斯海(陆缘海)在美国北部与加拿大留下许多海相沉积层。这个时期的北美洲地层大多为陆相沉积层,例如莫里逊组。侏罗纪的海洋富含钙,在非生物性碳酸钙沉淀物中,主要的成分是镁离子低的钙。各地常见碳酸岩与钙质鲕石、钙质胶结物,而当时的无脊椎动物常具有钙质外壳。在侏罗纪中期,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形成(内华达造山运动),是已知最早的侏罗纪大型岩基。侏罗纪的重要露头分布于以下地区:俄罗斯、印度、南美、日本、澳大拉西亚以及英国。恐龙刚刚崛起,板龙、莱森龙等中型蜥脚亚目开始兴盛,其主要对手有兽脚亚目的南十字龙和双冠龙。鸟臀目恐龙还未真正发展起来。恐龙正式开始兴盛和繁衍壮大,成为整个陆地上的优势物种。
大型蜥脚下目恐龙大批繁衍包含:圆顶龙、雷龙、迷惑龙、马门溪龙、梁龙、腕龙等,它们以草原上的大型蕨类、大型苏铁为食,或以更长的针叶林为食。大型掠食者包含角鼻龙、斑龙、蛮龙、异特龙。鸟臀目的数量较蜥臀目恐龙少,但剑龙下目与小型鸟脚下目恐龙占据者中到小型的草食性恐龙生态位。第一批有体毛的小型哺乳类于此时出现。但是数量稀少,对爬虫类而言不构成威胁,只能在树洞或者地下以昆虫为食。侏罗纪的海洋里,鱼类持续繁荣和海生爬行动物逐渐壮大、成为优势物种,此时的海生爬行动物包含:鱼龙目、蛇颈龙目、海生鳄鱼(地蜥鳄科与真蜥鳄科)。在无脊椎动物方面,出现了数种新动物,包含厚壳蛤类(一群可形成暗礁的多样化双壳纲动物)与箭石目。侏罗纪时期的有壳无脊椎动物相当多样,有壳无脊椎动物造成的生物侵蚀增加,尤其是生痕化石。浮游生物的12个演化支中,有4或5个演化支在侏罗纪时期首次出现、或辐射演化。翼龙目成为非常常见的飞行动物,占据着各种生态位。侏罗纪后期,第一种鸟类出现,它们演化自小型虚骨龙类恐龙,但是并未成为天空的优势物种。三叠纪的干旱、大陆型气候,在侏罗纪逐渐消失,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侏罗纪的气候温暖、潮湿,使地表布满大型森林。侏罗纪的裸子植物相当多样化。如同三叠纪,此时期的优势植物是裸子植物的松柏纲,它们十分多样化,是各地大型森林的主要成员。繁盛于侏罗纪,并存活至今的松柏纲包含:南洋杉科、三尖杉科、松科、罗汉松科、红豆杉科、杉科。已灭绝的松柏纲则包含:低纬度的优势植物掌鳞杉科、以及灌木大小的本内苏铁目。苏铁也相当常见,银杏与树蕨常出现在森林中。较小型蕨类,可能是优势低矮植物。Caytoniacea是群灌木至小型数木大小的植物,是这个时期的另一群重要植物。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类似银杏的植物特别普遍。在南半球,罗汉松则是常见的植物,银杏与线银杏目较为少见在海洋中,珊瑚藻开始出现。
相关
- 硬皮病硬皮病(英语:Scleroderma),也称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体免疫病。病变特点为皮肤纤维增生及血管洋葱皮样改变,最终导致皮肤硬化、
- 分娩分娩(childbirth)也称为生产,是指妇女怀孕之后,一个或多个胎儿离开母亲子宫,开始在子宫外生活的过程,可能是经由阴道的阴道分娩,也可能是剖宫产。全世界在2015年时有1.35亿人出生,其
- 东部马脑炎病毒东部马脑炎病毒(英文: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简称:EEE)为一种马因病毒而感染的疾病。常见于美洲及加勒比海一带。最早在1831年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发现。因为病毒较常感染美国
- 可视化分析论可视化分析论是信息可视化与科学可视化领域发展的产物,侧重于借助于交互式用户界面而进行的分析推理。
- 9世纪801年1月1日至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9世纪。在中国,唐朝经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和大中暂治,但都不能根除唐帝国的衰亡局势。随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剧,从此一蹶不
- ScienceDirectScienceDirect是世界上科学研究出版的最大在线收藏。出版商是荷兰的爱思唯尔公司,包含了大约一千一百万篇文章、2500种期刊、6000多册电子图书、参考书、手册,这些文章分为以
- 急症室急诊室(英语:Accident & Emergency、Emergency department、Emergency room等,缩写为A&E或ER),是医院的其中一个部门,但不是每间医院都有提供急诊服务。相对于有预约的门诊部,使用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језик,转写:Srpskohrvatski jezik),是通行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前南斯拉夫诸国的语言。现由于政治因素,该语言在
- 分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医学是以诊断、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
- 外温动物变温动物(英语:Poikilotherm),俗称冷体动物、冷血动物或凉血动物。变温动物与外温动物(Ectotherms)不同。变温动物是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动物。一般体温不平,或者以行动来调节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