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死人之夜》(英语:)是1968年由乔治·安德鲁·罗梅罗所执导一部属于黑白恐怖丧尸片的独立电影。在先前剧本草稿题目命名为《魔鬼掠动》(),但制作期间则以《阿努比斯之夜》与《食肉者之夜》(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的名称更为人熟知。本片分别由杜安·琼斯(英语:Duane Jones)与朱迪斯·奥迪(英语:Judith O'Dea)演出“本”(Ben)与“芭芭拉”(Barbra)两位主角。电影主要情节是关于神秘的丧尸复活,以及班、芭芭拉与其他五个人被困在宾州一处农庄时,努力求生的过程。
导演雷美奥以11万4千美金的低成本制作本片,但十多年后本片於戏院重新上映时,却获得全美约1200万美金的票房收入,全球票房估计约有3000万美金。《活死人之夜》在当时因其过于写实的内容而受到强烈批评,但是过了三十年后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具历史、文化意义或充满美学的重要性”之理由,将本片和其他电影一同列入美国国家电影名册(National Film Registry)。
本片对于美国越战时期的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并且内含对1960年代晚期美国社会现象全面的讽刺与批判,一位历史学家就曾说本片在许多层面都“具有破坏性”。虽然《活死人之夜》并不是第一部丧尸电影,但却影响其后不计其数的同质性影片,为丧尸流行文化的定义带来极大影响。本片也是由雷美奥执导的五部《活死人》系列电影中的第一部(包含已完成和计划中的系列),且被重新拍摄过两次(分别是在1990年与2006年)。
总是吵吵闹闹的亲兄妹─强尼(Johnny)(罗素·斯特雷纳饰)与芭芭拉(Barbara)开车来到位于宾州的一处公墓,准备在他们父亲的坟前献上花圈表达纪念。强尼对妹妹害怕墓园一事嘲笑不已,并嬉闹的说:“芭芭拉,他们要来抓你啰。”此时一位脸色苍白的男子(威廉·辛泽曼S. William Hinzman 饰演)蹒跚而行至两人跟前,这个男子突然抓住芭芭拉。强尼赶快急着要救回妹妹,但是和男子搏斗时却不慎跌倒,头还撞到了墓碑。芭芭拉趁此时赶紧逃到车子里,并把车开到一棵大树旁,接着她弃车后逃到邻近的农舍躲了起来。但很快的她发现,有很多和那男子一样的人在外头聚集著,而当芭芭拉巡视完这间空屋之后,在楼梯间却发现了尸骨不全的可怕残骸。
在一阵惊慌且尝试过要逃出屋子后,驾着小货车来到此地的班找到了芭芭拉,他用轮胎钢圈攻击那些不明物体。班在芭芭拉开始歇斯底里时,用拆下的家具和木材把门窗堵起来。芭芭拉此时无力的躺在客厅椅子上,而班则找到一把来福枪与一台收音机。
这两人当时没有意识到其他人正躲在地下室,包含哈利(Harry)与海伦库伯(Helen Cooper)(由卡尔·哈得曼和玛莉莲·伊士曼饰)、他们的女儿凯伦(凯拉·雄恩-Kyra Schon 饰演)以及年轻的恋人汤姆(基斯·韦恩饰)与茱蒂(茱迪雷利-饰Judith Ridley演)。在稍早凯伦曾被怪物咬了一口,所以变的很不舒服。哈利则希望大伙待在地下室来保护自己,但班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样反而会被困在此地无法逃出。大家各持己见,各怀私心地利用屋里的资源来抵抗外头的怪物。
收音机里的报导解释说,有种传染病正在横扫美国西岸,并造成大规模的灾变。稍后班从楼上发现的电视中收到由紧急广播系统发布的消息,知道受感染者会噬咬、吞食人类肉体。在随后报导中则获悉这些丧尸是近来受感染过世后复活的死者。包含科学家与军官在内的专家们,都无法确定复活的原因为何,但有位科学家相当肯定这是由一个在地球大气层的金星探测器的辐射所造成的结果。在最后报导中则提到唯一可杀死丧尸的方式,就是用枪射击或以冷兵器摧毁其大脑,也提到武装的民兵正在乡间巡逻并努力恢复各地的秩序。
班想出一个计划,就是利用卡车逃出此地,但前提是得先加满这台车的燃料。他带着来福枪与火把,在汤姆与茱蒂的协助下离开了屋子,但是当他们抵达靠近屋子的燃油泵时,带着火把的汤姆却不慎点燃汽油,从草地燃烧起的火势很快的就蔓延到卡车,并且在汤姆与茱蒂还在车内时就发生爆炸。此时逃回房子的班却发现自己被哈利锁在外头,他把门踢开后揍了哈利好几拳。当丧尸们正准备从门窗闯进屋子时,有些丧尸则开始吞食汤姆与茱蒂烧焦的身体。班正打算要击退丧尸,但他的来福枪却不巧的掉落。哈利盯着掉落的来福枪,然后把枪头对准了班,但班却将枪支抢了回来且对他开枪,因此哈利坠入地下室后死去。
不久之后,海伦发现她的女儿凯伦已经变成了丧尸,正在啃食著自己父亲的尸体。凯伦稍后用水泥铲子杀死了母亲。接着,活死人终于冲进房子里,而芭芭拉惊讶的发现哥哥强尼也在丧尸的行列中,因此降低了防备,却也因此被一群丧尸给拖走。班再度撤退到地下室,接着锁上身后的门(讽刺的是,这个原先哈利所坚持的计划,在之前一直被班反对),且开枪射向复活的哈利与海伦。
到了早晨,防卫队抵达了这间房子,并开始清除剩下的丧尸。听到骚动的班也缓慢的步出地下室来到客厅,却被一位误认为他是丧尸的防卫人员射杀,他的尸体被人们从房子里拖出后,最后与丧尸群合葬。
导演佐治·A·雷美奥在就读位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时,已经开始从事电影事业。1960年代,他替“潜影公司”(The Latent Image)执导与制作过多部电视广告与影片。(“潜影”是他与友人约翰·罗素以及罗素·斯特雷纳共同创立的公司)在这段期间,这三个人开始对拍广告感到厌倦,并且想要拍摄恐怖电影。根据雷美奥的说法,他们要让电影界对于“异于常态的怪事”产生渴望。 雷美奥与斯特雷纳因此开始接触匹兹堡电影公司“哈得曼集团”(Hardman Associates)的总裁与副总裁,也就是备受电影界尊崇的卡尔·哈得曼与玛莉莲·伊士曼两人,并极力推销自己对于这部尚未命名的恐怖电影的想法。在雷美奥的理念下,由“潜影”的三位成员,加上哈得曼与伊士曼所组成的制片公司“Image Ten”就此成立。新公司募得了进11万4千元美金的制片预算。
如此低成本的预算多半只能用在后制的部分,根据哈得曼的说法:“我们知道自己无法募得足够资金,来拍摄我们酝酿成形的经典恐怖片。因此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把演员们放在可控制的位置上,然后把那些恐怖的事物带到这些点上。” 电影在宾州伊凡市(Evans City)近郊拍摄,此地是距离匹兹堡北方约三十哩,一处位于巴特勒县的农村地带。开场的连续镜头是在当地富兰克林路上的《伊凡市公墓》拍摄的,位置是这座城市的南边。室内场景(楼上的部分)是在市中心一处空屋内拍摄(此处稍后成为当地知名的内科医生的办公室。这房子至今仍矗立在南华盛顿街,在当地则称为马尔斯-伊凡市路),这条街亦贯穿南杰克森与菲朋(Van Buren)这两条街道。户外与地下室的场景是则是在伊凡市的东北方拍摄,此处靠近一座公园。(但这户房屋已被拆除)
本片特效设计因预算有限所以非常阳春,例如在“血”的效果呈现上,是运用《Bosco》这个牌子的巧克力糖浆,喷洒在演员的身上。 造型方面,取材自二手衣与殡葬业者使用的石蜡来打造丧尸的装扮。Marilyn Eastman负责监督特效、戏服与化妆的工作。
电影拍摄期间为1967年6月到12月,当时片名是《阿努比斯之夜》(Night of Anubis),在稍后曾改为《嗜肉者之夜》(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 因为预算太少,使得雷美奥得采用35厘米的黑白底片来拍摄。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使得本片在杀青后仍能维持收支平衡。身为电影历史专家的约瑟夫·麦德瑞(Joseph Maddrey)形容本片是:“游击式的拍摄方式。”且类似“战争时也毫不畏缩的新闻报导。”麦德瑞也加注说明:“和实验电影相比,本片更像是部纪录失去稳定状态社会的纪录片。”
“Image Ten”成员也参与电影拍摄与剪辑工作,并在《电影杂志》(camera magazine)现身。同时也分担灯光设计、道具制造、录音与编辑工作。 作品的剧照是由卡尔·哈得曼拍摄与印制,他在一次访谈中指出:“许多成员在我进行摄影工作时变成一条生产线,为的是要在暗房里进行冲洗与暴干底片的工作。根据我的记忆,为本片我拍了超过1,250幅的相片。”
在完成电影后制工作时,《Image Ten》发现若完全保留本片那些阴森的场景,就很难让发行片商感到安心。哥伦比亚影业与AIP 制片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在提出舒缓本片风格与重新拍摄最后场景的要求被制作单位拒绝后,也驳回发行的请求。 雷美奥承认:“我们没有任何人要干这件事,我们无法想像本片有个快乐的结局。人人都想要好莱坞式的结局,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设于曼哈顿的“华特理德公司”(Walter Reade Organization)”则同意不需审查就上映本片,但是把片名从《嗜肉者之夜》改成了《活死人之夜》,因之前为已经有一部型态类似的电影《食肉僵尸》(The Flesh Eaters)取了相似的名称。
以恐怖喜剧为目标,约翰·罗素与佐治·A·雷美奥以《野兽电影》为名共同编写本剧。早期剧本草稿是关于英勇的外星人青少年拜访地球,并且与人类青少年变成朋友的内容。第二版的剧本则是描写一个逃家的年轻男子,在草地上发现了被外星人当成食物、四散且正在腐烂中的人类尸体。在最终的草稿中,主要是由雷美奥在1967年花了三天时间所写成的版本。故事主轴则是集中在复活的人类尸体上,雷美奥说这些尸体是食尸鬼(ghouls),这些怪物会大肆的食用人类肉体藉以生存。 在1997年雷美奥接受BBC的节目《Forbidden Weekend》访问时,雷美奥解释说本片剧本会发展成三段短篇故事。第一部分成为《活死人之夜》,续篇则是1978年的影片《活人生吃》(Dawn of the Dead)。1985年的《生人末日》(Day of the Dead)则是取材自前两个主要影片的片段。
雷美奥的灵感源于李察·麦森在1954年的恐怖科幻小说《我是传奇》,这部作品描述了未来世界的洛杉矶(1970年),由于瘟疫传播,人类几乎灭绝。在小说中,死者不但可以复活,还掠夺了那些未受感染的人们。麦森这本作品被改编成的电影版本分别是1964年的《地球最后的人(英语:The Last Man on Earth (1964 film))》与1971年的《最后一人》。麦森对于雷美奥的诠释方式并不特别欣赏,在访问中他谈到:“那是……有点老套的。”
罗素与雷美奥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剧本,哈德曼则将调整的权力交给了男主角杜安·琼斯(Duane Jones,饰演班)─“在完成的剧本中,班这个角色单纯只是个卡车司机,他的对白是那种下阶层且没受过教育的人所说的。不过,杜安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士……直接拒绝演出原剧本里的那种角色。在我的回忆中,我相信杜安个人提升了他的台词层次,也就反映了他认为这个角色,也该能代表他本人的想法。”在地下室的场景中,海伦与哈利的对话则是由伊士曼修改的。
根据女主角茱迪·欧迪尔(Judith O'Dea)的说法,许多台词是即兴演出的。她告诉访问者:“我不知道这里是否真有个能确切执行的剧本,我们得先察看有哪些基本架构已经完成,然后以由我们每个人感受到 采取的方式来执行。”" 欧迪尔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芭芭拉与班的对话:
在班拆了桌子挡住入口时,我在沙发上开始和他说强尼遭遇的那个连续镜头中……那都是即兴发挥的。这是我们得跨越的……才能交代我和强尼在车上以及我被攻击的那些事。这些……全都是即兴的,而我们只拍了一次。我们当时担心是否能正确的表达,但很幸运的他们用了那些内容。
预算不足限制了“Image Ten”雇用知名演员参与演出的可能性,本剧演出阵容是由匹兹堡的舞台剧演员、“Image Ten”的成员以及与雷美奥熟识的友人所组成的,有许多参与本片的人员都因此而进入电影业。
演出男主角班的演员杜安·琼斯原是默默无闻的非裔美国人舞台剧演员,根据当时某位影评人的说法,他所诠释的班是个“相对来说冷静又机智的黑人”。 让杜安演出这个角色其实潜藏了许多争议,因为在二十世纪中让黑人演出白人电影的主角是不寻常的事。在许多评论家认为雷美奥做这个决定其实是有特殊意义的同时,另一方面雷美奥却表示启用杜安:“纯粹是因为他在试镜时表现最好。” 杜安在演出《活死人之夜》之后到1988年过世的期间,他也参与演出了1973年的《Ganja and Hess》、1986年的《吸血鬼》(Vampires)、1988年的《Negatives》与1989年的《To Die For》。 尽管演出过其他电影角色,但杜安 仍担心人们只将他视为班。
“Image Ten”选择了23岁的广告及舞台剧演员茱迪·欧迪尔(Judith O'Dea)演出女主角芭芭拉的角色。由哈得曼与伊士曼联系了这位曾在匹兹堡与他们共事过的演员,请她来参加试镜选角。欧迪尔当时在好莱坞寻求能演出突破性角色的机会。在一次专访中,她谈到参与这部电影演出是很正面的经验,虽然她也承认恐怖电影让她感到害怕,尤其是1953年文森普莱斯(Vincent Price)的恐怖蜡像馆。除了演戏,欧迪尔也亲自演出那些被她笑做是“跑了又跑”的惊险动作。在评论《活死人之夜》时她说到:“老实说,我完全没想到这部片子会在我们的文化里,有如此深远的冲击和影响。”她也因本片带来的名声感到讶异:“人们对你完全不同了,原本我是无趣的茱迪·欧迪尔,直到他们意识到我就是《活死人之夜》里的芭芭拉时,突然间我就完全不再是那个无趣的人了。” 在《活死人之夜》之后,茱迪·欧迪尔也演出了1978年的电视电影《海盗》(The Pirate)、2003年的电影《空间幽闭症》(Claustrophobia)、2005年的《十月的月亮》(October Moon)与2006年的《海洋》(The Ocean)。
本片配角在演出《活死人之夜》之前完全没有电影行业方面的经验,基斯·韦恩(Keith Wayne)演出的汤姆,至今仍是他参与电影演出的角色(他在1995年自杀身亡)。 但朱迪斯·雷利(Judith Ridley)则演出过雷美奥1971年的作品《There's Always Vanilla》。 在开场中于公墓里杀死强尼的僵尸是由威廉·辛泽曼(S. William Hinzman)饰演,这个角色也开启了他在恐怖电影方面的事业。辛泽曼演出的电影有1973年的《Season of the Witch》、1988年的《厉鬼穿心》(Flesheater)、1995年的《午夜杀人狂》(Legion of the Night)、1996年的Santa Claws与《邪恶野心》(Evil Ambitions)。
“Image Ten”的成员哈得曼、伊士曼与罗素也演出了蛮显眼的角色,哈得曼与伊士曼分别饰演哈利与海伦(她也另外演出一个从树上拔下昆虫并吃掉的女僵尸角色)罗素则饰演芭芭拉的哥哥强尼。哈得曼十一岁的女儿凯拉(Kyra)演出凯伦一角。“Image Ten”的制片经理乔治·科萨纳(George Kosana)扮演警长麦克里兰(McClelland)。
雷美奥的朋友和熟人充当其他僵尸的角色,雷美奥说:“我们有个专拍广告和工商影片的公司,因此有许多来自广告界的朋友都想跳出来扮僵尸,而且其中很多人都办到了。”他还打趣的补充说:“有些来自于伊凡市一带的人,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化了妆出来要蛋糕的傻子,在附近晃荡而已。”
《活死人之夜》是佐治·A·雷美奥执导的首部长篇电影。他的处女作是匹兹堡公营广播公司WQED的儿童短篇系列《罗杰斯先生的邻居们》(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雷美奥决定执导《活死人之夜》,实质上也为他开启了成为恐怖片导演的事业契机。他接着担任数部影片的执导工作,像《Season of the Witch》、1973年的《疯人》(The Crazies)、1977年的《马丁》(Martin)、1982年的《鬼作秀》(Creepshow)与1993年的《人鬼双胞胎》(The Dark Half )。
《活死人之夜》中那些诡异不安的电影配乐并非是为本片谱写的。哈得曼在一次访问中说,这些音乐是靠哈得曼的人脉所延伸出的庞大音乐数据库,许多在电影中使用的音乐是从Capitol唱片所获得的,电影原声带在当时也有发行。选曲人包含了Ib Glindemann、菲利普·葛林(Philip Green)、Geordie Hormel、威廉·鲁斯(William Loose)、杰克·梅金(Jack Meakin)与史宾赛·摩尔(Spencer Moore)。有些音乐是取自1959年B级科幻小说电影《来自外太空的青年》(Teenagers from Outer Space)的原声带。当班在橱柜里找到来福枪时的紧张气氛下所用的诡异音乐,和背景音效中传来收音机报导的警告声音,可在1961年朗·钱尼(Lon Chaney Jr)主演的《鬼使神差》(The Devil's Messenger)的开场中,听到更长且更完整的片段。其他部分的音乐是取自于电视节目《逃亡者》(The Fugitive)的最终回。根据哈得曼的说法:“我为许多不同的片段挑选音乐,然后由乔治定夺,而我接受了这些选择并且将其加以电子化。” Hardman 的这些选择效果很好,电影历史专家东山澄子(Sumiko Higashi)认为这些音乐:“代表着自然事物将会降临。”
本片音效是由哈得曼与伊士曼共同所创作,哈得曼回忆道:“伊士曼和我录制了本片使用的所有现场音效(两卷十吋的剪辑带)。所有我们创作的音效中,至今我听到时仍会起鸡皮疙瘩的是当海伦被她女儿杀死时,伊士曼的尖叫声,茱蒂的尖叫也不逊色,排在第二名。这两者都不断的循环,一次又一次的回荡著。”
本片电影原声带的特色,是在音乐中插入了电影对话,在1982年由电影音乐厂牌“Varese Sarabande”制作发行。然而却从未重新发行CD版本。
影评人意识到1950年代的恐怖片及科幻小说电影对雷美奥电影风格的影响,比方说史蒂芬·保罗·米勒(Stephen Paul Miller)就说:“一位复兴1950年代低俗风格的领导者……片中的将军在军方电视台的讨论,呼应了1950年代恐怖电影中军队一成不变的模样。”然而米勒也承认,《活死人之夜》透过将军浮夸的举动、政府找寻僵尸扩散主因与保护人民这几方面都很无能的嘲讽手法,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雷美奥描述他所希望建立的气氛时说到:“本片开场的情境已经瓦解了最后一丝希望,然后逐渐转变成全然的失望与最终的悲剧。”根据电影历史专家卡尔·罗耶(Carl Royer 的说法:“导演利用了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以及黑色电影风格的灯光效果,来强调人内心的恐惧与梦魇,其实是来自自身的疏离与错乱。”
当许多评论对雷美奥电影中的写实场景不表赞同时,作家R.H.W. 狄勒德(R.H.W. Dillard)则认为那些挑战禁忌且“让人惊讶的细节处理”,使得本片更为成功。他说到:“哪个女孩不曾在某个时间里,想要杀死她的母亲?而电影中的凯伦则成为实现这个犯罪想像的代表人物。”
雷美奥特别将人性的禁忌当成主题,尤其是在同类相食的部分。虽然食人僵尸的灵感是来自于麦森的《我是传奇》的,但电影史学专家罗宾·伍德(Robin Wood)则认为在《活死人之夜》中的食肉场景,其实是对于196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的批评。伍德认为那些僵尸代表了资本家,而“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极大的控制权及独占权,因此照逻辑推论,在资本主义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最后都会结束。”他也主张那些僵尸手下的牺牲者,象征了美国社会中其他被压抑的资产阶级,其中也包括了1955年到1968年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同性恋与反文化阶层。
《活死人之夜》在1968年10月11日于匹兹堡的富尔顿戏院(Fulton)首映。 稍后在全美的放映时间,是在周六的下午,这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恐怖电影的传统形式,因为可以吸引十三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进场。 美国电影协会的电影分级制度至1968年11月之前尚未完备,因此戏院并未禁止孩童购票入场。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指责戏院老板与父母竟然允许孩童观看本片:“我不认为那些年轻的孩子真的能了解他们所受到的冲击,他们像平常一样去看电影。当然,他们以前也看过一些恐怖电影,不过本片又有所不同。”根据艾伯特的说法,本片对观众会马上产生影响:
一位时事评论员,认为本片只引起少许注意:“要不是那些可怕的镜头挑衅了审查制度。” 尽管有些争议,但是本片在首映五年之后,《Take One》的保罗·麦克罗(Paul McCullough)仍称赞本片是“有史以来获利最多的恐怖电影……在主流影业之外所出产的作品。” 本片在十年之间,美国票房大约有1200万至1500万的收益,而且被翻译成超过25种的语言在欧洲、加拿大与澳洲等地发行。《活死人之夜》在全球的总收入大约是3000万美金。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本片是1969年在欧洲上映收益最高的电影。
《活死人之夜》在首映的13年之后,获得两项崇高荣誉。美国国家图书馆以“具历史性、文化性与美学重要性”之评价,将本片与其他影片一同列入国家级收藏系列。 2001年美国电影学会 将本片列入《百年来100部最重要的恐怖及惊悚电影》名单中。 本片也成为Bravo TV提出的《100个让人害怕的电影时刻》名单中的第九名。
许多影评家因电影中出现的残酷血腥特效,而对本片没有好感。浮华杂志将《活死人之夜》归类为一部“毫无节制的施虐与受虐”的影片,并质疑本片作做为匹兹堡出品的作品,在“正直与社会责任上”该负责的相关问题。 纽约时报影评人文森·坎比(Vincent Canby)指出,本片是一部“简约、有秩序,但真的很蠢的垃圾电影。”
然而,有些评论家也承认本片独到的开创性。波林·基尔(Pauline Kael)称本片为:“有史以来最骇人的恐怖电影—当你离开戏院后,你也许会希望自己能忘记这可怕的经验。本片的脉络、平实且严谨的制作方式,创造了一种未经加工的真实性。” 《Film Daily》的影评人评论到:“本片是恐怖影片中的珍宝,展现出所有沈睡者的特征。” 当罗杰·艾伯特评论到下午场播映审查制度时,他承认他其实:“赞赏电影本身。” 影评雷克斯·瑞德(Rex Reed)则写到:“如果你想看一部B级电影如何成为经典……那就别错过《活死人之夜》。对于任何极度喜爱恐怖电影的人来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从本片上映开始,影评人与电影史学专家就将《活死人之夜》视为一部极具破坏性的电影,本片暗批1960年代美国社会、国际间的冷战与国内的种族主义文题。《村声杂志》(The Village Voice)的艾略特·史坦(Elliot Stein)认为本片是一部批评美国受越南牵连的电影,主张其“并非始于特兰西瓦尼亚,而是在宾夕法尼亚州—此为战争中的中美 (政治地理学)”,僵尸进行的大屠杀似乎是种对于越战狂热与冲突的荒诞回应。” 东山澄子也赞同此一观点,认为《活死人之夜》是部关于越南恐怖时期的恐怖电影。她说到:“在《活死人之夜》中并没有越南人……其以一种缺席的方式,来呈现若叙事者能清楚阐述,他们的重要性仍能被理解的意念。”她指出本片与越战相似的部分,即是充满噪声的黑白新闻报导、搜寻与歼灭行动、直升机的出现与写实的大屠杀。
当雷美奥否认他只因杜安是黑人就雇用他的同时,评论家马克·戴明(Mark Deming)则强调:“这是杜安残酷的宿命,他唯一一次演出主角的原因,是因为他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这也能使得多数美国人对马丁·路德·金与麦尔坎X的遇刺事件,在心中产生更深的共鸣。" 史坦也补充说到:“在这部破天荒首次出现的破坏性恐怖电影中,这位充满机智的黑人主角从僵尸手中幸存下来,最后却被一群维持地方治安、观念狭隘的粗人给杀死。” 班、芭芭拉与其他配角的死亡,让观众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受,是种朦胧的虚无主义表现手法。
本片女性角色的遭遇吸引了女性主义学者与评论家对其提出评论。片中女性总扮演无助的角色,且常被排除于男性主导的决策过程之外。芭芭拉经历了心理上的崩溃,因此在失去兄长后痛苦加倍,更使得她在电影中多数时间沦为半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茱蒂扮演了无法面对现实的角色,至使她与男友最后注定走向死亡。海伦这个一开始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最后也变的无法动弹并因此而死亡。
其他普遍性的论点包括了“对政府与核心家庭家长的理想破灭。” 也包含了本片阐述了“媒体、在地政府、联邦政府和整个民防系统与生俱来的缺陷。” 电影史学专家琳达·贝德莉(Linda Badley)解释说,本片让人如此的害怕,是因为那些怪物并非是来自于外太空或异国的产物,而是因为“他们就是我们。”雷美奥也承认,本片的设计是为了要反应当代的紧张气氛:“在1968年那时,天啊,每个人都有个讯息。那些愤怒、态度与存在的一切都只因为那是60年代,当时我们还住在农舍里,因此总是着迷于谈论那些话题,也因此有些议题会让人毛骨悚然。”
雷美奥的《活死人之夜》,对于恐怖电影产生了重大变革,根据BBC影评人Almar Haflidason的说法,本片代表着“恐怖电影界一道新的曙光。” 在早期电影中的丧尸形象,像1932年Victor Halperin执导的《白僵尸》(White Zombie)、1943年雅克‧特纳(Jacques Tourneur)《与僵尸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以及1966年约翰‧吉林(John Gilling)的《僵尸谷惊魂》(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都是和巫毒教巫医所奴役的活人丧尸有关,且多数都设定为加勒比人。
本片其后难以计数的继承者都借用了雷美奥创建的素材:像1971年的《Tombs of the Blind Dead》、1979年的《Zombie》、1980年的《活死人之地狱》(Hell of the Living Dead)、1984年的《慧星之夜》(Night of the Comet)、1985年的《芝加哥打鬼 (电影系列)》、1986年的《太空僵尸》(Night of the Creeps)、2001年的《僵尸小孩国》(Children of the Living Dead)。以及由电玩发展出的恶灵古堡(稍后也被拍成为电影,分别是2002年的《恶灵古堡之变种生还者》台译《恶灵古堡》、2004年《恶灵古堡之歼灭生还者》台译《恶灵古堡2启示录》与2007年《恶灵古堡3:大灭绝》),以及《死亡复苏》(Dead Rising)与《死亡之屋》系列(The House of the Dead)。
以嘲讽手法模仿拍摄《活死人之夜》的电影有:1990年的《活面包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Bread)与《活人甡吃》。另外也有1992年辛普森一家的《恐怖树屋III》(Treehouse of Horror )与1997年南方四贱客制作的《粉红眼》(Pink Eye)及2007年《活流浪汉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Homeless)。“丧尸(zombie)” 这个字眼在电影中虽从未被使用,但雷美奥却在电影中明白的介绍了丧尸复活、食肉相残的这个主题。
《活死人之夜》开创了血腥恐怖电影(slasher film)与超级暴力影片另一种表现手法。一位电影史学专家就指出,雷美奥将橡胶面具、化妆、纸板与影子等神秘形体运用在电影中的创意,有着首开先河的殊荣。 雷美奥也揭露了,场景设立在农村与美国郊区的用意,是因为将恐怖情节设定在日常生活与并不特别的地点,反而更能展现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ilm)背后存在的力量。本片提供了一个以“超低成本”仍能创作出“有效且有利可图”的电影典范。 在1980年代的暴力血腥电影,像1978年约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月光光心慌慌》、1980年西恩‧S‧康宁汉姆(Sean S. Cunningham)的《十三号星期五 (电影)》与1984年韦斯‧克雷文(Wes Craven)的《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也称为《猛鬼街》),都借用了许多《活死人之夜》原创的手法。
第一部《活死人之夜》在电影彩色化的修正版是以家庭录像带的形式发行,哈尔·罗奇工作室在1986年以绿色的丧尸为特色,发行了彩色版本。另一个彩色版是1997年由“Anchor Bay Entertainment”发行的肉色丧尸版本。 2004年“利星电影制作公司”)Legend Film)制作了一个由二十世纪福斯发行的彩色版本。
本片编剧之一的约翰·罗素在1999年发行了名为《活死人之夜:30周年纪念版》的修订版本。 他拍摄了附加的场景,并重新录制了由史考特·弗拉迪米尔·里希纳(Scott Vladimir Licina)谱曲的原声带。在一次接受《Fangoria》杂志的访谈中,罗素解释说他想要:“使本片有更为现代化的进步。” 罗素拥有原剧本的使用权,他介绍了原著中缺少的其他具教化意义的特色。这些附加的部分原本未被明白阐述,也没有被列入其中。虽然娱乐周刊报导指出罗素与雷美奥之间并无嫌隙,然而也引述了雷美奥的话:“我并不想再碰《活死人之夜》。” 影评严厉抨击了重新修订的电影,美国专业点影网站“Ain't It Cool News”的知名人物哈利·纽鲁斯(Harry Knowles)承诺,将永远禁止任何他旗下的人给予本片正面评价。
本片曾被重新拍摄过两次。第一次是1990年首映,由汤姆·萨维尼(Tom Savini)执导的版本。本片以原著剧本为基础,但也加入更多血腥场面,且重新修正了原先嘲讽芭芭拉的场景。 派翠西亚·托曼(Patricia Tallman]])担任这部新作的女主角,而班的角色则是由东尼·泰德(Tony Todd)饰演。电影学家巴瑞·葛兰特(Barry Grant)将本片新的芭芭拉视为雷美奥系列的修正版。他认为这个女性角色对照原版电影里的描述,被改编的更为坚强。 第二个重新拍摄的版本是2006年9月发行,由杰夫·布罗德史崔特(Jeff Broadstreet)执导的3D版本《活死人之夜3-D》,剧中角色与情节和1968年的原著类似。和萨维尼1990年的电影则不同,而杰夫·布罗德史崔特的拍片计划与雷美奥并无瓜葛。
《活死人之夜》因原发行戏院片商的问题,成为无法律保护的公有领域,华得理瑞德集团(Walter Reade)在对于发行著作权的部分耍了手段。在1968年美国著作权法要求一份持有著作权的正式声明,“Image Ten”提出本片构想的所有权声明,是附属在原名为《食肉者之夜》的作品之下,发行片商则在本片更名之后撤除了这个声明。根据雷美奥的说法,“华得理瑞德集团……剥削且欺骗了我们。”
因本片是属于公有领域状态,所以由数个不同的片商出售给家庭录像带发行。2006年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名单中列出了23个《活死人之夜》零售的DVD 版本,以及19个VHS版本。而原版影片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像Google Video与Internet Archive。2007年9月29日,本片是Internet Archive下载率最高的电影。“菁英娱乐”(Elite Entertainment)则发行了一部经过导演同意且全新重制的电影版本,“菁英”第一次发行的是雷美奥参与补充的镭射影碟版本。第一版发行的DVD是单层的碟片,原本在镭射影碟版的附加收录因空间限制而被撤除,不过这些部分又再度的被收录在目前发行的千禧年版本当中。
《活死人之夜》的导演雷美奥与编剧约翰罗素因意见分歧,各自分支拍成两大不同的系列。前者拍的续编名字再无带有"Living"字眼,后者拍的续编则继续使用"Living Dead"作续编名字:
此作品本来为三部作的作品系列,第三作《活死人之日》上映之后二十年,导演雷美奥重新开始执导拍摄,相继推出三部新作,使本系列增加到六部作。每部电影依循着丧尸在美国扩散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尝试对付此状况时的绝望情境。就如同《活死人之夜》,雷美奥在其他系列影片中也充满了评论的观点,尤其是上映期间相关的事务。系列六部作品如下:
此外,系列的头三作都被其他导演拍摄了重拍版,分别为:
另一边厢,《活死人之夜》编剧之一约翰罗素于《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首映的同一年,推出了一部名为《活死人归来》(港译:《哗鬼翻生》、台译:《芝加哥打鬼》)(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的电影,作为《活死人之夜》的续集。《芝加哥打鬼》系列总共衍生出五部电影,但无一部为罗素执导。
《活死人归来》引起一场罗素与雷美奥之间的法律纠纷,雷美奥相信罗素间接的与《活死人之日》竞争,以原创电影的续集身份来行销电影。在1978年的“Dawn Associates v. Links”(指《活死人黎明》系列及有关系列的作品)的判决中,雷美奥指控罗素使用了“和先前作品相同的名称”,并剽窃了《活死人黎明》的广告宣传口号:“当地狱已经没有空位时……死人将会游走在地球上。”,同时指出罗素抄袭了1968年原版电影的剧照。雷美奥最后发出了禁制令,以迫使罗素终止他的广告宣传活动,不过也同意罗素可保留电影名称。
除此之外,罗素又自行推出了《活死人之夜30周年纪念版》,其后又执导拍摄了《活死人之子》(Children of the Living Dead)作为《活死人之夜》的另一续集。作品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