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结晶
✍ dations ◷ 2025-11-21 03:05:52 #重结晶
重结晶(英语:Recrystallization),再结晶,晶种结晶法,也称之为优先结晶法;是一种物理过程,在化学、冶金学和地质学中有很不同的用途。重结晶是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重结晶可以使不纯净的物质获得纯化,或使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彼此分离。向热的饱和或过饱和的外消旋溶液中,加入一种纯光活性异构体的晶种,创造出不对称的环境。当冷却到一定的温度时,稍微过量的与晶种相同的异构体就会优先结晶。滤去晶体后,在剩下的母液中再加入水和消旋体制成的热饱和溶液,再冷却到一定的温度,这时另一个稍微过剩的异构体就会结晶出来。于理论上,如果原料能形成聚集体的外消旋体,那么将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就可以将所有对映体转化为纯的光学异构体。没有纯对映异构体晶种的情况下,有时用结构相似的手性化合物,甚至用非手性的化合物作晶种,也能成功进行拆分。固体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若把溶解在热的溶剂中达到饱和,冷却时即由于溶解度降低,溶液变成过度饱和而析出晶体。其由于不同的物质常会形成不同的晶格结构,相同晶格结构的物质与不同晶格结构的物质一同结晶的几率很低;相同晶格结构的物质又以半径相近的更易一同结晶。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若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极小,则配成饱和溶液后被过滤除去),从而达到提纯目的。也可利用此方法分离光学异构物。晶种结晶法是在路易·巴斯德的工作的基础上发现的。文献上最早报道的应用是肾上腺素的拆分。路易·巴士德首先发现酒石酸有右旋和左旋现象,并于1849年第一次进行手性拆分以分离两者。直到1882年,他示范了借着引晶技术从过饱和的酒石酸钠铵溶液中生成d-晶体及l-晶体,相反的手性晶体将会排列成相反的形状。利用重结晶可提纯固体物质。某些金属或合金重结晶后可使细化,或改变晶体结晶,从而改变其性能。再结晶是物质提纯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典型的情况是:产物甲里混有少量的杂质乙。要提纯甲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包括再结晶。再结晶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重结晶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相关
- 东莨菪碱东莨菪碱(法语、英语:Scopolamine,德语:Scopolamin),又称左旋-天仙子胺),是一种莨菪烷生物碱药物,具有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作用。东莨菪碱通过在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充当竞争性拮抗剂发
- 社会心理发展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是根据爱利克·埃里克森描述,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建筑在成功完
- 庆应义塾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日语:慶應義塾大学/けいおうぎじゅくだいがく Keiō Gijuku daigaku;英语译名:Keio University),简称庆应(けいおう)或庆大(けいだい),乃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所创建的
- 弱力弱相互作用(又称弱力或弱核力)是自然的四种基本力中的一种,其余三种为强核力、电磁力及万有引力。亚原子粒子的放射性衰变就是由它引起的,恒星中一种叫氢聚变的过程也是由它启动
- Pu钚的同位素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迈克耳孙干涉仪迈克耳孙干涉仪(英语: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
- 电脑中介传播电脑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在传播学界又称为“电脑介质传播”。电脑中介传播就是利用电脑网络与连线的概念,将数字化的消息、数据或信息,在用户之间互
- CD43n/an/an/an/an/an/an/an/an/an/aCD43(白细胞分化抗原43)又名白细胞唾液酸糖蛋白(Leukosialin)或唾液酸蛋白(sialophorin),是一种跨膜表面蛋白,在人体中由SPN(唾液蛋白)基因编码。唾液
- 微流体微流控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的技术,尤其特指亚微米结构的技术。 特别的,微意味着以下的特性:微流控利用对于微尺度下流体的控制,是一个包括了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微加工
- 胡马雍纳斯尔·乌德-丁·穆罕默德·胡马雍(Humayun,1508年3月6日-1556年1月27日)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皇帝。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布尔大帝之子。1530年继承其父的印度领地。胡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