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萨里沙长矛
✍ dations ◷ 2025-05-15 10:15:50 #萨里沙长矛
萨里沙(希腊语:σάρισα)长约3.6到6.4米(12-21英尺)。其经由腓力二世引入马其顿方阵,来取代先前的希腊长枪(Dory)。萨里沙长矛光是枪尖的部分即约有50公分,其尾部装有铜钉使重心后移保持平衡,当枪尖折断时,可迅速用枪尾继续作战。又因萨里沙长矛相当长,需要一个金属环把两根普通长枪相接而成。萨里沙这个名词到了拜占庭时期也被使用,指步兵所持的长矛。在马其顿骑兵中也配属类似萨里沙长矛的骑枪,称之为绪斯同(Xyston)。现代早期学者认为萨里沙长矛是由韧且弹性的山茱萸木所制造,但近年这观点受到挑战,它更可能是常用来制矛的梣树木所制。它的铁制枪尖呈叶形,枪尾钉(butt-spike)是铜制,它可以钉在地上来抵抗敌人步兵冲锋。另外步兵在持枪时,枪尾钉也可以使枪头枪尾重心保持在中间以利使用。另外当枪尖折断时可迅速用枪尾继续作战。又因长矛相当长,需要一个铜环把两根普通长矛相接而成。因为萨里沙长矛又长又重,需要两只手来使用,因此步兵的盾牌使用较略小约60公分的轻盾(pelta),其轻盾持在步兵左手前臂上,盾牌还用一条带子悬挂在脖子上,使左手可以腾出来帮助持枪。萨里沙长矛设计如此长,主要是步兵组成方阵后,可以用此枪轻易对付其他步兵相对较短的兵器,如希腊重装步兵约2到3米的希腊长枪。另外,萨里沙因为太长,以至于单兵作战时不利挥舞,它必须组成方阵才有威力。使用萨里沙所组成的方阵,适用于平坦开阔的战场,因为破碎地形会使方阵产生破裂,这容易被敌人击破。萨里沙方阵在进行冲锋前,会先形成密集队形或形成更密的压缩阵形(synaspismos)。密集的方阵可以造成一道“长矛之墙”,因为萨里沙的长度十分的长,使方阵前面五排的矛头都可以攻击敌人,因此每列正面前都有五个矛头,就算敌人躲过第一支矛头,后面仍有四支等着他。萨里沙方阵中后五排的士兵把矛架在前方士兵的肩膀上使长矛倾斜,一来准备替补前方战友,二来也可以阻挡箭矢,在更后排的士兵则把萨里沙长矛立于地上,作阻挡箭矢用。萨里沙长矛所形成的马其顿方阵,被认为其方阵正面锐不可挡,除非使用同一战术,不然要击败它就必须让它阵形破裂,或者从侧面或后面攻击它,因为方阵侧面或后面相当脆弱。持萨里沙的方阵转换正面方向较慢,希腊化时期的历史学家兼指挥官的波利比乌斯就认为萨里沙长矛缺点太笨重,当侧翼受到攻击时没法迅速回应。然而这可以借由精实严格的训练来加速变换阵形的速度。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持萨里沙的马其顿士兵可以快速举起长矛,整齐划一来改变枪头方向,且灵活变换各种阵形。在对附伊利里亚人时,亚历山大就对敌人展现过这种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事操演,使对方看得目瞪口呆。另外,在继业者战争中,持萨里沙的银盾兵就展现过,当侧翼受到敌人骑兵威胁时,经验丰富的萨里沙方阵可以快速转换方阵枪头方向,使敌人骑兵不敢攻击。目前学者们多认为马其顿腓力二世受到雅典佣兵指挥官伊菲克拉特斯(Iphicrates)的军事改革影响,而把萨里沙长矛引入马其顿军队之中,组成马其顿方阵。因为马其顿人先前吃过大败,腓力即位时马其顿人士气低落,腓力用这需两手使用的强大长矛来训练士兵,结果这种战术攻无不克,使虚弱的马其顿王国变成强权,扩张许多疆土,最后成为希腊霸主。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大帝继续使用这套战术和武器东征波斯帝国,接连征服埃及、波斯、北印度,且连战连胜。使用萨里沙的方阵在亚历山大各大会战皆占重要角色,因为它的正面坚不可摧,波斯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战役中企图用刀轮战车来突破马其顿方阵,但终究宣告失败。在加上其它兵种如伙友骑兵、轻装步兵等相辅相成,组成多兵种联合作战系统,使得亚历山大靠这套体系几乎征服西方的已知世界。在亚历山大远征后期,亚历山大逐渐减少萨里沙使用的比重,方阵中前面五排和最后一排仍是手持萨里沙长矛,而中间则是东方的轻装投射部队,不过这套新战术因亚历山大剧逝而撤销。继业者战争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因为各继业者都使用萨里沙的军队,而把萨里沙长矛拉得更长,甚至达到6.4米,远长于亚历山大时期,但最后因太笨重而缩短。在亚历山大继业者以后,似乎只有伊庇鲁斯的皮洛士能维持高水准的萨里沙战术系统,但随着罗马中队战术(Maniple)崛起,皮洛士甚至要苦战才能击退罗马人,得到胜利。希腊化时代中,萨里沙仍使用于希腊和希腊化国家中,尤其是继业者王国的军队中,希腊城邦联盟也纷纷放弃原有的作战方式,改用萨里沙长矛。在这段时期,萨里沙战术中的多兵种作战逐渐衰退,越来越依赖重步兵对决。在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三世对抗托勒密埃及托勒密四世的拉菲亚战役,就是典型的萨里沙方阵互相对抗的战役。因为继业者国家越来越依赖萨里沙所组成的方阵来决定胜负,来取代腓力、亚历山大时期的多兵种联合作战。在后期,骑兵占全军比例下降,也使保护方阵侧翼的骑兵越趋虚弱,在加上训练不再精实,使得萨里沙的缺点更显而易见。罗马人因此可以利用萨里沙长矛地形适应差,变换阵形慢、脆弱的侧翼等缺点,数次击败马其顿方阵,最终在彼得那战役击败马其顿军队。在罗马统治希腊以后,萨里沙长矛被罗马短剑(gladius)所取代。
相关
- 大环内酯大环内酯(macrolides),或称大环内酯,是一组其作用在于结构内的“大环”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这个大环亦即是一连结一个或多个脱氧糖(多是红霉糖(英语:cladinose)及去氧糖胺(英语:desos
- 丹麦王国邦联(丹麦语:Rigsfællesskabet)丹麦(丹麦语:Danmark),是北欧国家和主权国家丹麦王国(丹麦语:Kongeriget Danmarkn)下的主要构成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
-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TA-GvHD)是一种罕见的输血并发症,其原因为捐血者之T淋巴球诱发免疫反应而攻击受血者之淋巴组织。 一般而言,捐血者之淋巴球会被受血者的免疫系统视为
- II型第二型致病免疫反应(tissue-specific or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又称为抗体诱发型过敏 ,其起因为患者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会对于患者细胞上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细胞毒杀
- BUN尿素氮(英文:Blood urea nitrogen,缩写:BUN),是蛋白质经过消化作用分解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经过尿素循环在肝脏中转换为尿素。一般人的血清尿素氮正常值为每100ml血液中含7~21 mg(7
- 踝肱指数踝肱指数,又称为踝肱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PI或ABI),是小腿相对于上臂的血压比值。如果小腿血压比上臂低,提示可能有动脉阻塞(周围血管疾病)。ABI是由用脚踝动
-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非甾体消炎药(英语: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译作非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在施用较高剂量时也具有消炎作用。“非甾体”一词用
- 种小名种加词(英文:specific epithet),又称种小名,指双名法中物种名的第二部分,另一部分为属名。在植物学名命名法中,“种名”指的是物种的完整学名,而在动物学名命名法中,“种名”既可以指
- 致癌物质致癌物质(英语:Carcinogen)是指任何会直接导致生物体产生癌症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病毒、放射性核素等。这些物质进入机体后会直接或间接使机体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生物大分子异常
- 太瑞县太瑞县(越南语:Huyện Thái Thụy/.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