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语

✍ dations ◷ 2025-09-08 02:12:09 #女真语
女真语是古代女真人在10世纪到15世纪初使用的民族语言,女真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古代语言,是满语的祖语。女真语的三大主要来源,即源于突厥语、契丹语、源于古代蒙古语和中古蒙古语。 鄂温克语和满语都是由肃慎语—女真语演变而来。 女真原没有文字,只是借用契丹文字。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和叶鲁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八月,字书成。现存女真文在世界文字中可谓别具一格,它是在汉字和契丹字基础上,采用加笔、变形等方式创制而成的,女真文与汉字和契丹字的关系大体是意字取义,音字取音。女真文作为金国国书主体文字,在一段时期里,曾与契丹文、汉文同时并用,尤其是在符牌、诰命、程文和宣敕上广为应用,并以女真文撰修国史、译述汉文经典。金太宗吴乞买时,设立女真字学校,教授女真字。金世宗完颜雍时,曾立女真进士科以升擢选官。女真文自公元1119年颁布使用至1234年金朝覆亡后停止使用,历时120多年。宋元女真语语音的辅音系统,概有双唇音p、b、m,舌尖擦音s,舌尖塞音t、d,舌尖鼻音n,舌尖边音l,颤音r,舌叶音č、j、š,舌根音k、g、h、ŋ,小舌音q、γ,半元音y、w;元音系统有单元音a、o、u、i、e;二合元音ai、ei、au、ui、ia、ie、io、oi。女真语名词、形容词词缀-n。 女真语最初使用女真文,后来这种文字渐渐消亡。元朝之后,女真语中融入了大量蒙古语外来词。女真语名词有10个格,有音节式、辅音式两种复数后缀。女真语对是古满语的称呼。 女真语的复数后缀根据其语音形式可以分作两类,一类属于音节式的-sa/-s/-si;一类属于辅音式的-l/-r。与女真语-sa/-s同属一类的有满洲语-sa/-s/-so,-so不见于现存女真大字石刻中。满洲语的-si与女真语的-si相对应,满洲语的-ta/-t,在现存女真大字石刻中尚未出现。女真语的名词共有10个格,其中主格除在从句以外,其他场合皆以零形式出现,这一点与满洲语相同。主格以外的九个格皆用专门的表音字予以表示,多数格后缀具有和谐变体。清朝建立后,女真语彻底被满语替代。

相关

  • 腓骨腓骨(拉丁语:Fibula)是人和脊椎动物(四足类)小腿上的两块长骨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较细;某些动物(如蛙和蟾蜍等)腓骨与其内侧的胫骨融合成胫腓骨。腓骨比胫骨细;腓骨上端称作腓骨小头,可以
  • 胸管插入胸腔闭式引流术,又称“胸廓造口术、胸腔管手术”,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外科手术。一般用于治疗各种胸腔积水、胸腔积液(英语:pleural effusion)和气胸等。过程是先进行局部麻醉后,在肋
  • 德里达雅克·德里达(法语: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9日),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一生总共发表超过40多部著作,以及数百篇散文
  • 角分؋ ​₳ ​ ฿ ​₿ ​ ₵ ​¢ ​₡ ​₢(英语:Brazilian cruzeiro) ​ $ ​₫ ​₯ ​֏ ​ ₠ ​€ ​ ƒ(英语:Florin sign) ​₣ ​ ₲ ​ ₴(英语:Hryvnia sign) ​ ₭ ​ ₺
  • 发炎性疾病炎症反应、炎性反应,俗称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发生的防御性为主的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是生物组织受到外伤、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发的
  • 自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三十二个(六划的则为第十五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自部归于六划部首。自部只以左、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
  • 总族/超族族(拉丁文Tribus;英语Tribe)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个次要等级,介于亚科和属之间,用于一些科的动物和植物的详细分类。一个族里包含相互之间较其它属于同科的属更加接近的属。在动物
  • 过氧酸过氧酸(peroxy acid),简称过酸,是分子中含有过氧基 -O-O- 的酸类。可以分为无机过氧酸和有机过氧酸两类。过氧酸(盐)主要由碳族、氮族和氧族元素的含氧酸(盐)所衍生出。但周期表中,第三
  • 科拉伦斯·佩里科拉伦斯·阿瑟·佩里(英语:Clarence Arthur Perry,1872年-1944年9月6日)是美国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作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纽约州特拉克斯顿。后来,他在纽约市规划部门工作,成
  • 三时代系统三时代系统,或称三期论,是一种历史分期方法,是根据人类制作工具用的材料,将人类的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三期论广泛应用于历史学、考古学中,可以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