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会议

✍ dations ◷ 2025-10-22 04:05:05 #卡尔斯鲁厄会议
卡尔斯鲁厄会议是1860年9月3日-9月6日在德国工业城市卡尔斯鲁厄的博物馆大厅召开的一次国际化学科学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化学科学会议,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在化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卡尔斯鲁厄会议是由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维尔菜因、法国化学家武尔茨等人提议召开的,在这次会议上,来自欧洲大陆15个国家的一百四十余位化学家就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化学命名法、化学反应当量、化学符号等化学科学的基础性问题达成一致。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后,世界性的化学科学共同体开始形成,会议的一些共识沿用至今,而另一些共识则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淘汰。在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前,化学科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化学科学中一些现代人普遍接受的学说与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量等,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逐渐形成,但尚未成型,于是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化学家之间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化学表示体系,仅氧的原子量一项,在欧洲大陆便有100、16、8等若干种不同的表达;同时,化学式的写法也不统一,在一些国家,水和过氧化氢均用OH表示,而在另一些国家,甚至不使用拉丁字母表记化合物;凯库勒曾经举醋酸的化学式为例,居然有多达十九种写法而类似分子、原子等概念则更是各不相同。1859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等人商议认为有必要就分子、原子、当量以及化学符号等基本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规则,便提议发起一次世界性的化学家聚会。1860年5月,凯库勒、卡尔·维尔蔡因、查尔斯-阿道夫·武慈在巴黎制定了聚会的计划,并用英语、德语和法语发布了公告。不久得到化学界的回应,最终确定了20余位当时世界知名的化学家为会议召集人,并确定了会期。卡尔斯鲁厄会议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散发了写于1858年的《化学哲学教程提要》这本小册子。澄清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提出用气体密度法测量分子量和使用杜隆-珀蒂定律测量原子量。这本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的小册子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事后写到“原来的茫然一下子就被剥除了”

相关

  • 角膜炎角膜炎(英语:Keratitis),是指眼睛角膜发炎的症状,患者会感到眼部疼痛、视力模糊及流眼泪等。角膜炎的最主要成因是由病原体引致,如棘变形虫、镰孢菌等。佩戴隐形眼镜的人士,有较大
  • 布鲁夏斯基语布鲁夏斯基语或布鲁沙斯基语(burū́šaskī / بروشسکی‬),即勃律语,是一种中亚的语言。使用该语言的人口约有9.68万(2004年统计)。此种语言的使用者大部分为布鲁绍人,布鲁
  • 埃及第一王朝第八第十古埃及第一王朝连同第二王朝通常被纳入为早王朝时期。在这段时期,埃及的首都在提尼斯(Thinis)。埃及第一王朝法老列表有关这个时期的资料乃来自少数的遗址及其他刻有法
  • 弗洛伊德县弗洛伊德县(Floyd County, Georgia)是位于美国乔治亚州西北部的一个县,西邻阿拉巴马州。面积812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估计,共有人口90,565人。2005年增加至94,198人
  • 不可知主义不可知论(英语:Agnosticism),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形而上学的一些问题,例如是否有来世、鬼神、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为人知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不可知论者
  • 子嗣儿子,是家庭中的成员,由父母所生的子女中的男孩子,当然儿子也可能是继子,即是配偶与前妻、前夫或其他人所生的儿子。不少父权社会中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女儿出嫁后则被视为另一家
  •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阿纳托利·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俄语:Анатолий Петро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ов,转写:Anatoly Petrovich Alexandrov,1903年2月13日-1994年)是苏联/俄罗斯物
  • 大洋中脊洋中脊(Mid-ocean ridge),又称洋脊、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是位于全球海中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一系列火山结构系统,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底山脉,长达80,000千米(49,700英里),其中连续
  • EI电子电离(Electron Ionization,EI;曾称作电子撞击,Electron Impact)是一种离子化方法,其中高能电子与气体相的原子或分子以产生相互作用的离子。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质谱分析,特别是
  • 衣藻正文衣藻属(学名:Chlamydomonas)是绿藻门下一个包括约325个物种的属。他们都是带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有纤维素壁,营养细胞有两根等长鞭毛,叶绿体杯状,叶绿体前端或侧面有一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