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卡尔斯鲁厄会议
✍ dations ◷ 2025-04-26 11:51:06 #卡尔斯鲁厄会议
卡尔斯鲁厄会议是1860年9月3日-9月6日在德国工业城市卡尔斯鲁厄的博物馆大厅召开的一次国际化学科学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化学科学会议,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在化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卡尔斯鲁厄会议是由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维尔菜因、法国化学家武尔茨等人提议召开的,在这次会议上,来自欧洲大陆15个国家的一百四十余位化学家就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化学命名法、化学反应当量、化学符号等化学科学的基础性问题达成一致。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后,世界性的化学科学共同体开始形成,会议的一些共识沿用至今,而另一些共识则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淘汰。在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前,化学科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化学科学中一些现代人普遍接受的学说与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量等,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逐渐形成,但尚未成型,于是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化学家之间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化学表示体系,仅氧的原子量一项,在欧洲大陆便有100、16、8等若干种不同的表达;同时,化学式的写法也不统一,在一些国家,水和过氧化氢均用OH表示,而在另一些国家,甚至不使用拉丁字母表记化合物;凯库勒曾经举醋酸的化学式为例,居然有多达十九种写法而类似分子、原子等概念则更是各不相同。1859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等人商议认为有必要就分子、原子、当量以及化学符号等基本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规则,便提议发起一次世界性的化学家聚会。1860年5月,凯库勒、卡尔·维尔蔡因、查尔斯-阿道夫·武慈在巴黎制定了聚会的计划,并用英语、德语和法语发布了公告。不久得到化学界的回应,最终确定了20余位当时世界知名的化学家为会议召集人,并确定了会期。卡尔斯鲁厄会议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散发了写于1858年的《化学哲学教程提要》这本小册子。澄清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提出用气体密度法测量分子量和使用杜隆-珀蒂定律测量原子量。这本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的小册子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事后写到“原来的茫然一下子就被剥除了”
相关
- 气候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成分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一个地
- 蛀牙龋齿(英语: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 cavities, caries,其中caries起源于拉丁文的“腐烂”),俗称蛀牙,指牙齿因细菌活动而造成分解的现象。常见的龋齿菌种是乳酸链球菌(lactococ
- 肝功能衰竭肝衰竭(Liver failure或Hepatic insufficiency)是一种肝脏未能正常执行其蛋白合成以及代谢功能的情况。肝衰竭分成急性与慢性两种。 近来也渐渐的发现有第三种型式慢性肝衰竭
- 芬兰少女芬兰少女(芬兰语:Suomi-neito,瑞典语:Finlands mö)是芬兰的拟人化象征。芬兰少女是一个有着金发碧眼、身穿民族服饰的年轻女性。此象征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流行起来。开始时作为
- 阿尔斯特苏格兰语阿尔斯特苏格兰语(英语:Ulster Scots或Ulster-Scots,阿尔斯特苏格兰语:Ulstèr-Scotch)指的是在爱尔兰阿尔斯特省境内所说的一种低地苏格兰语方言。 一些区分方法把带着阿尔斯特
- 薛其坤薛其坤(1963年12月19日-),中国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1963年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到1987年在
- Zincke反应Zincke反应(Zincke reaction),以 Theodor Zincke 的名字命名。吡啶类与2,4-二硝基氯苯和伯胺反应,转变为吡啶盐。反应首步为N-2,4-二硝基苯基吡啶盐的生成。这个中间体一般分离
- 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英语:photodiode )是一种能够将光根据使用方式,转换成电流或者电压信号的光探测器。 常见的传统太阳能电池就是通过大面积的光电二极管来产生电能。光电二极管与常规
- 青囊书青囊书传说是华佗所编写的医书,记载着华佗一生的医学心得。《三国志》(卷29)载: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彊,索火烧之。《后汉书》(卷82下)载:佗临死
- 爱德印刷公司爱德基金会(英语:The Amity Foundation)是与中国基督教协会有关联的团体,是中国的基督徒志愿者参加组成,主要帮助中国贫困地区的团体。本部在南京,活动概况主要包括从海外针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