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稳定的前提下,抵抗力稳定性(Resistance)为当遭逢干扰(英语:disturbance (ecology))时,维持群集(英语:community (ecology))或族群个体数量的能力。:789。与抵抗力稳定性相对的词为敏感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维持生态稳定性的关键因子。沃尔克·格林(Volker Grimm)和克里斯蒂安·维塞尔(Christian Wissel)再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70种术语和 163 种定义后认为抵抗力稳定性可归因于三样基本性质:“无重大变化”、“暂时干扰后恢复”,以及“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群体则通常可以在干扰后维持“无重大变化”的情形。一般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英语:resilience (ecology))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布莱恩·沃克(英语:Brian Walker (ecologist))等人则认为抵抗力稳定性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一部分。弗里多林·布兰德(Fridolin Brand)则认为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是类似的概念。与抵抗力稳定性相对的是敏感性,越敏感的物种越容易受到环境压力及干扰影响。
1988年,胡安飓风(英语:Hurricane Joan)袭击尼加拉瓜海岸边的雨林。道格拉斯·鲍彻(Douglas Boucher)等人比较帕州红豆木(越南语:Qualea paraensis)()的抵抗力稳定性及独蕊木(越南语:Vochysia ferruginea)()的恢复力稳定性。帕州红豆木即使经过严重受损死亡率仍低,但其生长速度缓慢,幼苗数量也稀少。而独蕊木在飓风后受损严重,死亡率高,但其生长快速且幼苗数量多。因此从物种层面上看,帕州红豆木的个体数量在台风后仍无明显变化,因此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而独蕊木虽然数量变化剧烈,但其具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而此类的物种在灾难后的物种密度会提升。彼得·贝令翰(Peter Bellingham)等人在1988年雨果飓风(英语:Hurricane Hugo)破坏牙买加海岸边山地林区后,将样区内的树种按依受损害的程度及灾害后恢复情形的规模分为四级:阻抗性物种(抵御飓风能力强,恢复力弱)、易感性物种、袭夺性物种,及恢复性物种(对飓风阻抗弱,但回复力强)。
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首次在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学中引入抗性这个名词。一个生态系对于外来物种的抗性越高,越不容易遭受外来种入侵。这类抗性同时包含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及湿度)以及生物性因子(英语:biotic factors)(如竞争(英语:competition (biology))、掠食,以及缺乏共生生物等)。一般来说,物种多样性越高,且天然资源越少的生态系,抗性通常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