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 dations ◷ 2025-05-15 23:15:08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简称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护文运与考试的神祇。中国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可见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文昌帝君是蜀王张育、梓潼神亚子与文昌星君等三个神灵合并而成的神明。时人认为“蜀王张育”即为梓潼神“亚子”的转世化身,梓潼神为文昌星君转世,三神合并,故称其“张亚子”,受士人学子敬奉。文昌帝君与大魁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关圣帝君,合称为“五文昌”。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认为文昌帝君为武神、境主神、克瘟之神。唐玄宗封左丞相、唐僖宗封济顺王并赐尚方宝剑,宋真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道教尊为七曲山雷泽神龙济渡大王、开化保德宏仁大帝、九天去邪除瘟宏仁教忠布孝祖师、天曹桂籍司禄真君、司禄主者权职贡举真君、九天六阳七曲三宫文昌武烈梓潼帝君、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等,可见其有护持文运、保命护身、教忠教孝等功能。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起兵抗击前秦苻坚,自立为蜀王,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张育祠,认为他是龙神的化身,尊奉他为“雷泽龙王”。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就在“张育祠”的附近,逐渐相传“张育”就是“张亚子”的化身。传说,亚子姓张,又名“垩子”,或“恶子”。《华阳国志》记梓潼县有“善板祠”,供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九年后,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来找我。”。《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则说,姚苌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果然来到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回秦地去罢!秦地无主,君主大概就是您罢!”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亚子”,说罢就不见了。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建立后秦,登基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以祀张亚子。唐朝张亚子的信仰非常盛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走避蜀地,宿七曲山,曾被张亚子托梦,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后来唐肃宗果然自行即位,梦境灵验,故玄宗对张亚子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幷将自己的尚方剑解下来赠庙。由于唐朝天子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的大神。梓潼神在蜀地灵验之下,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这通常都是朝廷平定四川乱事之后所加封,所以一开始梓潼神并未脱离武神的职能、神格。中国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会祭祀自己家乡的神灵,祈求自己的考试顺利。在北宋时,梓潼神逐渐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人格神祇。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中国内地学子,共同的保佑科举顺利的神祇。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视为文昌星转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终于正式诏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与文昌星信仰完全合并。《明史》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讲的其实是张育,不过民间俗信张育是张亚子的化身,并无对信仰造成妨碍。《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一十七次化身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洁不可侵。“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间之乡举里选,服色禄秩,封赠奏予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巴蜀地区相传文昌帝君化身瘟祖大神,降伏五瘟神,能克服瘟疫。文昌帝君戎马起义,抗击胡人,为国战死,有忠君救民之功绩,被当地视为武神。文昌帝君为梓潼县的境主神,许多乡民在遇到冤屈不平时,会向文昌帝君申诉,一如城隍爷。《梓潼帝君化书》称,文昌帝君“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文昌帝君在瘟疫流行时,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另外,四川地区相传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庙隐修时,遇见五瘟神欲来散行瘟疫,为了保护民众,于是他化身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宝剑(或如意),另一手变为鹰爪,因而降伏五瘟神。一般文昌帝君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现,持玉板或如意,亦有持笔、持书、持扇、甚至执拂尘的造型。新庄文昌祠有文昌帝君作为儒生模样,戴笠乘禄马赶路的造型。陪祀神为“天聋”、“地哑”两位书僮打扮的神祇,一人持毛笔,一人持簿册。代表着“天机不可泄漏”、“文运人不能知”、“文人须谦卑少言”等意义。《历代神仙通鉴》曰:“梓潼真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 。”这里还提到了文昌帝君驾“白骡”。另外,文昌帝君的前身张育,乃蜀地的将领,故亦有戎装披甲,骑战马,世称“禄马”,相传能带福禄而来,俗言:“禄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 在四川,这座骑被称为“驴特”,是一只似马而非马的神兽,又称“四不像”,载着帝君往来四方作战,讲学云游。四川人认为,文昌帝君化身为瘟祖大神时,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宝剑(或如意),另一手为鹰爪。四川越巂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亦是其故乡。其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统计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中国大陆、港澳和台湾、东南亚一带。据《越西厅志》载:“张亚子晋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卢林沟的张老夫妇家中,后勤学苦练,羽化成神”。张亚子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镇:古时水观音泉边山崖上,生长有一株婆娑古树,开的花儿如 桃花,春天嫣红,秋天翠碧,掩映着水潭。此树人们称血滕树,传说枝条折断后,带淌出血浆样的汁,甚是奇异。树的石崖另有一处刻字“胜景清绝”。越西金马山上曾留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石上曾留有脚印,据说是踏石,上“驴特”留下的印迹。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帝君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是一篇骈文,以文昌帝君本人的口吻来讲述其化身与训示,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在清代,《文昌帝君阴骘文》与《太上感应篇》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称“三圣经”。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梓潼宫)、文昌阁或文昌祠等等,其中以四川梓潼七曲山的七曲山文昌宫规模最大。明末万历帝甚至在京师敕建燕京梓潼宫,供入京会试的举人礼拜求福。不仅于各大都会,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香火或神像、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是世人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公家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在文昌帝君的七曲山祖庙中,也奉祀了文昌帝君的化身瘟祖大神造像。每逢疫病流行,时祷时应。在台湾地区文昌信仰广布,或因应考生应试祈愿之需要,一般具规模的大型庙宇通常设有文昌殿,或配祀文昌帝君。和裕出版社 《文昌帝君阴骘文》Q005之1

相关

  • 马里埃尔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Мари́й Эл,罗马化:Respublika Mari El,草原马里语:Марий Эл Республика,山地马里语:Мары Эл Респ
  • 遗传因子基因(英语:gene)在生物学中指DNA或RNA内编码基因产物(RNA或蛋白质)的合成的核苷酸序列。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
  • Cannizzaro反应坎尼扎罗反应(Cannizzaro反应),也译作康尼查罗反应、康尼扎罗反应、卡尼扎罗反应,是无α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醇的有机歧化反应
  • 二级上将上将(英语:general)是军衔之一种,通常为高级军事将领,对应北约军衔等级为OF-9。最初,上将指善于作战的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语)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
  • 东格陵兰洋流东格陵兰洋流(East Greenland Current)由源自北冰洋,带来冰冻、低盐度、往南的水流沿着东格陵兰岸边。东格陵兰洋流为形成近极地环流(gyre)的五条主要洋流之一,并提供北冰洋的冰冻
  • 1955年福尔摩沙决议1955年台湾决议案(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直译为“1955年福尔摩沙决议”,当时西文里仍惯称台湾为福尔摩沙),是指1955年1月29日,由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本案事涉当时美国
  • 大帕拉迪索山大帕拉迪索山是意大利的山峰,位于该国西北部,属于格雷晏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毗邻与法国接壤的边境,海拔高度4,061米,人类在1860年9月4日首次登顶。坐标:45°10′N 7°52′E / 45
  • 合囊蕨纲合囊蕨科(Marattiaceae)系为蕨类植物的一科,为合囊蕨目现生成员中唯一的一科,目前共计有6属,约135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合囊蕨科的成员拥有大型蕨叶(英语:frond),为2-3回羽状复
  • CuCrOsub4/sub铬酸铜(英语:copper chromate)是铜的铬酸盐,分子式为CuCrO4。将一定量的含有三氧化铬和铜离子的化工废液混合,搅拌,向其中滴加质量分数为25%的氨水,可制得碱式铬酸铜。以硝酸铜、硝
  • 清朝文学清朝文学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历代之文学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学发展多表现在声韵、格律、句法、结构的因袭或创变;清朝承接各代文学成果,先后形成许多学派,将各种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