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狂想曲

✍ dations ◷ 2025-11-26 02:44:22 #未来题材作品,生物题材作品

《未来狂想曲》(英语:)是一部由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13集伪生态纪录片电视节目。剧情以数位科学家推测“人类灭绝后,未来地球的生命将如何演化”这个问题为探讨。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版本则改为“未来人类放弃地球,在外太空另辟生存据点,并发出探测器观察地球上的生命进展”为假设。该节目以自然纪录片的形式播放,实际上是由动画技术制成,于2002年6月25日停播。

本节目将未来的地球环境分为500万年后、1亿年后、2亿年后3个时期,每一时期介绍4个生态系,与生存于该环境中的猜想生物。

此时的地球正处于每10万年唯一周期的冰河时代。人类已经灭绝,从巴黎北部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地表大部分的淡水都被封锁在巨大的冰层下。 在冰封大陆的边缘,生物适应了寒冷恶劣的冬天。在热带地区,雨林则几乎完全消失,被干燥的大草原所取代。火山爆发的突然增加将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行星开始变暖,融化的冰层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性洪水。

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被冰丘所覆盖,而其余的北欧地区大多数都变成了辽阔的冻原。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气候异常恶劣的冬季,阳光明媚的夏季转瞬即逝,只留下匆匆的脚步。

向北漂移的非洲大陆与欧洲融为了一体,直布罗陀海峡就此封闭,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匮乏而变得干涸。在盆地的最深处,坐落着一个含盐量极高的礁湖,一望无边的盐碱滩的边缘,以及曾是度假胜地的克利特岛和塞浦路斯岛上,地表已渐渐从白色变成了灰色。这里成了喀斯特岩溶区,深不见底的岩溶沟将其与周围隔绝。与地质学事件上曾经发生的墨西拿盐度危机类似。

全球性的气温下降和气候干燥,对亚马逊盆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昔日繁茂的热带雨林,如今已萎缩,仅沿着亚马逊河呈带状分布,大部分地区都已变成干旱的稀树大草原。干旱,意味着经常会发生林火,并且能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整个草原。然而这里的生命早已进化出独特的本领,足以适应草原环境,甚至能抵御林火的侵袭。

昔日丰饶的北美洲变成了一片干旱荒芜的沙漠。放眼望去,只剩下绵延2400公里的黄沙和岩石。这里一年到头都刮着寒冷而强劲的北风,不时掀起阵阵可怕沙尘暴。

制造温室气体的火山使地球变的闷热潮湿。雨林覆盖陆地,大气富含二氧化碳和氧气。为了适应湿热的气候,昆虫变得巨大,翼展足以米计算,世界最大的生物在地表行走。地壳下的活动总是剧烈的,火山运动始终频繁;如今,巨大的火山爆发将为地球带来使上最大的浩劫。大部分的生命消失殆尽,使世界变得荒芜空虚,然而依然有生命茁壮了起来。

一亿年后孟加拉湾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近海沼泽。近海沼泽方圆数千公里的范围里孕育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显示出各种各样的适应和进化关系。这里毗邻赤道,周围有群山环绕,因此气候相当炎热。充沛的雨量使得这里异常潮湿。富含养料的沉积物不断堆积,令这片沼泽肥沃而富饶,但与此同时,也使这片水域暗不透光。

海平面上升近100米,淹没了地势代低洼的地区,一望无际的浅海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阳光能直接射到海床,从而造就了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虽然和人类时代的珊瑚礁非常相象,但生活在这些生态系统里的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充满阳光和养料的水域为红藻进化成全新的礁石生态系统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海洋植物第一次开始利用动物来帮助它们繁衍后代,如同数百万年来鲜花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曾经荒无人烟、似乎毫无生命迹象的南极洲大陆,在板快构造运动的推动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温暖的水域。南极洲的北部地区如已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其规模和密度丝毫不亚于人类时代的亚马逊河流域。但此居住的是一批全新的动植物。

澳洲北移,与亚洲和北美洲合为一体。大陆之间的陆地受到挤压,随后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脉。新的山脉甚至超越了喜马拉雅山。在海拔九千多米的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但仍然有着四季分明的的变化。此时此刻,火山活动越来越频繁,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灾难——又一次大灭绝。

在最后的大规模灭绝后,只有少数生命形式幸存下来。他们摆脱旧世界的竞争压力,演变为远超乎人类所能想像的新型态。此时全球的大陆板块在缓慢飘移下重新聚合再一起,产生名为“新盘古大陆”的超大陆与覆盖全世界的“环球海洋”。

环球海洋非常广阔,其中心离最近的海岸也有16000公里之遥。前一次大灭绝将海洋中的生命彻底摧毁。基本上所有的硬骨鱼类都已不复存在,它们原先占据的所有生态位留下一片空白。

板块构造力量将所有的大陆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单一的超级大陆。大陆中央是漫漫沙漠,昼夜温差可达50多度。更重要的是,云层在进入偏远的内陆前早已被驱散,因此,沙漠可能数百年也不会下雨。那里的水分全都来自泉水,而这些泉水来源于庞大的石灰岩地下溶洞。

两亿年后,比人类时代的飓风强劲50%的超级飓风终年肆虐于超级大陆的东海岸。然而,位于东南地区的巨型山脉,比安第斯山脉还要高10%,却造就了一具炎热的沙漠,其大小和今天的非洲相当。那里的气候极其炎热,那里的动物不得不学会如何储存水分,以及如何长途跋涉寻找食物。除了造成巨大的破坏之外,超级飓风还为沙漠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们定期席卷海洋生物。

在超级大陆的西北角,有一片广袤繁盛的热带雨林绵延数千公里。大气的全球循环为这里带来西风带,降雨总是连绵不绝。由于雨量充沛、空气充满二氧化碳和温暖的全球气候,这里的森林格外繁荣昌盛,从而孕育了许多千奇百怪的生命形态。生活于此的每位居民都必须能够适应这里的潮湿环境,只有少数特别的植物才能够得以生存。

本节目的顾问团队成员多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生物力学家、气候学家与地质学家。

相关

  • 痂(音jiā)指伤口或疮口表面形成的块状物,质硬,主要成分为血小板、纤维蛋白、细菌残骸等。结痂是生物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防止伤口或疮口继续出血,在伤口或疮口愈合后会自行脱落
  • 拜尔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德语: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
  • 黄 维黄维(1963年5月-),河北唐山人,中国有机光电子专家,南京邮电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康拉德·楚泽康拉德·楚泽(德语:Konrad Ernst Otto Zuse,1910年6月22日-1995年12月18日),是一位德国工程师和计算机先驱、发明家、企业家(创办Zuse KG(德语:Zuse KG)公司)。楚泽生于德国柏林。他曾
  • 石瑞琦石瑞琦(英语:Richard R.C. Shih,1956年6月19日-),中华民国警察、外交官。毕业于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学士、西雅图太平洋大学企业管理所硕士,曾任行政院长孙运璿座车随扈警官、
  • 旧金山缆车系统旧金山缆车系统(英语:San Francisco cable car system)是旧金山市内的缆索铁路交通系统,是历史最悠久的循环式缆索铁路交通系统,也是旧金山城市铁路系统的一部分。旧金山缆车系统
  • 拉科塔拉科塔(英语:Lakota,Lakȟót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
  • 中层带海洋中层带(英语:Mesopelagic;希腊语:μέσον)也被称作中层浮游区或黄昏区。这一区域处于海平面下200米至1000米(约660至3300英尺)的位置,它被称作黄昏区是因为它处于透光的海洋
  • 哈丽玛阿里哈丽玛·伊卜尼·阿里(马来语:Dr. Hajah Halimah binti Ali),前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议会巴生海峡议员兼教育、高等教育及人文发展事务常务委员会主席行政议员,伊斯兰党籍 。2018年代
  • 抱茎叶卷耳抱茎叶卷耳(学名:)为石竹科卷耳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尔干、地中海、小亚细亚、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等地,一般生于多石的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