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国立博物馆(日语:奈良国立博物館/ならこくりつはくぶつかん ),是日本的一座博物馆,坐落在奈良县奈良市登大路,由独立法人国立文化遗产机构负责运营。
奈良国立博物馆是一座以主要展出佛教艺术品的博物馆。除了收集,保管以及研究等博物馆相关的工作之外,还承接演讲、出版会等相关工作。其主体结构分为本馆(主展览馆)、本馆附属馆、东新馆、西新馆以及地下回廊。其中本馆是根据宫廷建筑师片山东熊于1894年(明治27年)设计的赤坂离宫为蓝本建造的。馆内除了展出一般的艺术品之外,还常为奈良县各个寺院托管珍贵物品。每年秋天,还会定期举办“正仓院展”。
1980年,博物馆内新建了佛教美术资料研究中心,负责分管佛教艺术相关资料的创作、収集、整理以及保存。每周三,周五还会向公众开放。1902年(明治35年)竣工,由关野贞设计的旧奈良县物产陈列所馆,与1983年并入奈良国立博物馆。
该馆于1895年(明治28年)竣工,当时的命名为“帝国奈良博物馆”,其建立与奈良博览会息息相关。1874年(明治7年),当时的奈良县县令藤井千寻力主当地官民共同创办奈良博览公司,翌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奈良博览会。该次展会在东大寺的大佛宝殿和四周的回廊进行,展品以正仓院提供的宝物为主,加上其他寺院和个人展出的书画、古器物、动植物标本和各类机械装置。根据史料记载,该会展盛况空前,为期80天的展览会,到会的人数有17万人之多。此后每一年(除了1877年),直至1890年(明治23年)当地均有举办奈良博览会,前后一共举办了15届。
当时,在东京上野也有一座归宫内省管辖的博物馆,即如今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前身。1889年(明治22年)宫内大臣命令将该座位于东京的博物馆改名为“帝国博物馆”,并决定在东京和奈良都建造一座帝国博物馆。于是从1892年(明治25年),选址在当时的兴福寺开始兴建这座博物馆。1894年本馆建造完毕、并于翌年开馆迎客。1900年(明治33年)改名为“奈良帝室博物馆”,该名称一直使用到1947年(昭和22年)。
1947年,日本公布新的宪法,博物馆由文部省接管,并改名为“国立博物馆奈良分馆”,1952年(昭和27年)才开始使用“奈良国立博物馆”这个名称。1950年主管的机构是当时的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1968年交由日本文化厅,2001年由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博物馆接手,2007年(平成19年)起至今归国立文化遗产机构管理。
这期间,1973年,由吉村顺三(日语:吉村順三)设计的新馆落成,并与新馆揭牌正仓院展。新馆和本馆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相连,1997年同样是吉村顺三负责设计的东馆也正式落成,之前的新馆改名为“西新馆”。东馆和西新馆的设计风格颇为统一,意在呈现一个和谐的景观设计。同时在两个新馆的中间建造了入口大厅,原来的地下通道改称为“地下回廊”,回廊里设置一些博物馆商店,休息室,简单的指示牌等等,还有一些介绍佛像构造和手印的免费手册。此外,两个新馆都只有二楼才是展览室。
日本哲学家及思想家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礼(1919年)”曾经在当时的奈良帝室博物馆的举办。当时的馆内还藏有法隆寺的百济观音像和兴福寺的阿修罗像等美术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品。根据小岛贞一所著《致奈良帝室博物馆参观者》(1925年)和安藤更生的《美术史上的奈良博物馆》(1929年)所记载,当时的博物馆有众多寺院委托保管的文物珍宝,有兴福寺的八部众像、十大弟子像、无著・世亲像、北円堂四天王像、金刚力士像、天灯鬼・龙灯鬼像,以及法轮寺(日语:法輪寺 (斑鳩町))的虚空藏菩萨立像、大安寺的杨柳观音立像、秋篠寺的伎芸天立像、橘寺(日语:橘寺)的日罗立像、海龙王寺(日语:海龍王寺)的五重小塔以及元兴寺(极乐坊)的五重小塔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地的寺院均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收藏库,于是馆内托管的不少珍品也悉数归还给了原来的寺院。。
1922年12月18日,造访日本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莅临参观,并在当时的日记里表示对日本的文化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为独立行政法人的国立文化遗产机构所有、奈良国立博物馆代为保管的日本国宝列表:
地狱草纸部分(鶏地狱)
地狱草纸部分(铁硙所)
辟邪绘部分(天刑星)
山水图(水色峦光图)
山水图(水色峦光图、部分)
不动优婆夷(华严五十五所絵)
一字金轮曼荼罗
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
越中国射水郡鸣户村垦田图
传教大师笔尺牍(久隔帖)
牛皮华鬘
木造药师如来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