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

✍ dations ◷ 2025-08-28 01:23:48 #蚊子
蚊科(学名:Culicidae)是昆虫纲双翅目之下的一个科。该科生物通常被称为蚊或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绝大多数蚊科的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蚊则外寄生于其他生物表面,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穿宿主的皮肤以吸取血液。其宿主成千上万,主要为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有些种类的蚊子还会寄生于节肢动物。吸食血液对宿主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在吸食过程中,蚊子的唾液会使宿主出现皮疹等症状。蚊子是许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蚊子会以吸食血液的方式,将疾病从一个宿主体内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体内,登革热、疟疾、黄热病、寨卡病毒、丝虫病(英语:Filariasis)、日本脑炎、西尼罗河病毒、基孔肯雅热等虫媒病毒(英语:arbovirus)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传播,因此,蚊子被蚊虫控制协会(英文:Mosquito Control Association)评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之一。目前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皆有蚊子的广泛分布。跟一般的昆虫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身体和脚皆细长。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只有一对翅膀(双翅目的特征),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单次飞行可持续4分半钟,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振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口器为刺吸式,特化成细长的喙,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蚊科均为完全变态,包括四个发育时期:卵、幼虫、蛹及成虫。前三个时期的长短与种类及温度有关。举例来说,媒斑蚊(Culex tarsalis,常见于美国),在20℃下须14天来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但在25℃上,只需要10天就可以发育完成。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所需的时间通常介于4天至一个月之间。蚊子的卵依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疟蚊和家蚊,水边的如斑蚊。疟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斑蚊则在三至五天会孵化。蚊科昆虫的幼虫又称为.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孑(jié) 孓(jué),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沟或积水的器皿等处。孑孓常用尾端贴著水面,作倒垂式的漂浮。这是孑孓在呼吸。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孑孓利用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以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但有少数种类以其他孑孓为食物。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会发育成蛹。蛹几乎和孑孓一样活跃,不摄食,但可在水中游动。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靠连接胸部气孔的一对呼吸角呼吸。经两天完全成熟。有一些种类的蚊子幼虫(例如瓶草蚊属(英语:Wyeomyia)),住在凤梨科植物中的积水里。有些甚至居住在猪笼草等捕虫植物之中。Deinocerites属的蚊子则居住在海边的小洞中。大部分不居住在热带的品种,都以卵的形态度过冬天。但也有少部分的种类以成虫或孑孓的型态来越冬,例如家蚊属的一些种类,即以雌成虫的型态来越冬。实验室发现,蚊子在0度以上能存活的时间非常长,大概能存活到三到五个月。大部分蚊科的雌蚊均有吸血习性,主要是为了交配后产卵(并非靠吸食血液维生),所以它们的口器特化为细长的喙,以便刺穿动物的皮肤。跟其他吸血昆虫的针状(像注射针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布满了锯齿状的突出。和注射针头平滑的表面相比,锯齿状的口器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较小,这减少了对于神经的刺激,所以产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时,会反复的穿刺皮肤,藉这个动作来寻找最适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决定)。接着,将口针刺入皮肤并注射含有抗凝血化合物的唾液,有时唾液含有病原体并可能感染寄主。口针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划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后再吸血。雌蚊借由特殊的感应器来寻找它们的猎物。雌蚊对二氧化碳、热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它们能在一定的距离内寻找恒温动物的哺乳类和鸟叮咬。经常有人认为血型、肥胖、性别甚至血糖会影响被叮咬的风险,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雌蚊需要摄取蛋白质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产卵,而从一般雄蚊的正常饮食(花蜜、果汁)中无法获得足量的蛋白质,因此雌蚊才会吸血。而也有少数蚊科雌雄皆不吸血,如巨蚊属的雌蚊口器构造并不适合吸血,成虫以花蜜为主食,幼虫则以其他蚊子(包含同类)的幼虫为食。据信,在2.26亿年前的三叠纪就已经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化石证据则发现于白垩纪晚期的岩层当中。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区域是在现今的南美洲,接着逐渐往北迁徙到劳亚古陆,接着再度往南迁徙到热带地区。蚊子的祖先大约有现存种类的三倍大,与幽蚊科(Chaoboridae)有密切的关系。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区,蚊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每年约有7亿人被蚊子传染各种疾病,且每十七人中,就有1人死于被蚊子传染的各种疾病。蚊子每年杀死70万人。尤其是在热带地区,多种传染病常借由蚊子传染给人类。但在大多数温带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新西兰、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蚊子咬通常只会发痒,而不至于被传染疾病。雌蚊在吸血时,若叮咬的对象是病人,则病原可能借由这个动作进入蚊子体内,并借着蚊子的叮咬传播。但不是每一种蚊子都可以传播每一种病毒。只有特定种类的蚊子(称为病媒蚊),可以传播特定种类的病毒。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则会在蚊子的消化系统中被酵素破坏,失去传染力。由于只有雌蚊会吸血,所以只有雌蚊会传染疾病。蚊子对狗会间接传染犬心丝虫及立克次体的疾病。蚊科之下的一个属,疟蚊属(Anopheles),是单细胞原生生物界疟原虫的中介寄主;其雌蚊吸血姿态呈倾斜倒立状,头部非常靠近皮肤,非常好辨认。全世界疟蚊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大部分种类的蚊子都能够传染丝虫病(由线虫导致)。这种疾病会导致橡皮肿(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异常肿大。在全球,约有120万人感染丝虫病。 大部分品种的蚊子会传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黄热病、登革热、日本脑炎、圣路易脑炎、多发性关节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亚热及西尼罗河热。一般情况下,艾滋病不会借由蚊子叮咬而传染。蚊子使用口针(stylets),六根针状、类似抽血用针的构造来刺进人类的皮肤,吸取血液摄食。当蚊子叮咬人类时,会从口器输出唾液。其唾液含有蚁酸、抗凝血化合物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至少含15种),其中酸性物质是用来溶解皮肤表层的角质层;抗凝血化合物则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时,血液突然凝固。第一次被咬时,身体不会有任何特殊反应。但从第二次开始,人体免疫系统的肥大细胞会释放出组织胺,以便对抗蚊子所带来的外来物质,造成皮肤发痒和红肿。这种刺激性感觉,乃是被叮咬者对蚊子唾液的一种过敏反应。古兰经把蚊子作为一个特别的例子,向人们展示真主的存在:本科包括了约3500种,38属。又分成:疟蚊亚科(Anophelinae)及家蚊亚科(Culicinae,包括了80%以上的种类)两个亚科;旧分类法原有的巨蚊亚科(Toxorhynchitinae)现被归为家蚊亚科的一个族,即巨蚊族(Toxorhynchitini)。以下仅列出较重要的数个属。依情形的不同,有许多不同蚊虫控制(英语:mosquito control)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由于有些品种的蚊子能传播疾病,驱蚊与灭蚊一直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课题。坊间亦有人提出不同的方法来驱蚊与灭蚊,然而很多属于偏方,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与实验证明其效用。部分此类的方法如下:蚊子又被称为白鸟。《大戴礼记·夏小正》:“白鸟也者,谓蚊蚋(ruì)也。”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白鸟,蚊也。齐桓公卧于柏寝,谓仲父曰:‘吾国富民殷,无余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悒悒,今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沈复《浮生六记·儿时记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正在吸血的蚊子。正在吸血的疟蚊,尾部的一滴血是营养被吸收的血。疟蚊的幼虫。绒蚊的细节。

相关

  • 慢性肺部阻塞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抗生素抗细菌药(英语: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抗细菌药也可简称为“抗菌药”,包括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 由微
  •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肺部支气管(中至大的大小之呼吸道)的发炎。症状包括咳痰、喘鸣、呼吸急促及胸口不适。支气管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支气管炎的咳嗽症状一般持续三周,逾九成是病毒
  • H60-H95ICD-10 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为世界卫生组织创建的ICD-10中涉及耳与乳突的疾病分类。外耳疾病(H60-H62)中耳和乳突疾病(H65-H75)内耳疾病(H80-H83)耳的其他疾患(H90-H95)
  • 热量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而转移的能量,公制为焦耳。 在温度不用来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二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英文: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俗称 "小中风") 是由于大脑特定部位的血液供应暂时受到阻碍,致使产生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时间少于24小
  • SGLT2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英语:SGLT2 inhibitors,简称SGLT2抑制剂,或称列净类药物(英语:Gliflozin))是一种通过抑制葡萄糖在肾脏内重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的抗糖尿病药。 其原理
  • 香菇香菇(学名:Lentinula edodes)又叫做冬菇、北菇、香蕈、厚菇、薄菇、花菇、椎茸,为小皮伞科香菇属的物种,是一种食用菇类。一般食用的成员为,鲜香菇脱水即成干香菇,而且会产生浓郁特
  • 蕈类中毒蕈类中毒(英语:Mushroom poisoning)是指因为摄取有毒蕈类后因为其毒性物质(真菌毒素(英语:Mycotoxin))造成的中毒反应。症状轻微的话,可能只有肠胃不适,而严重时也会致命。蕈类中的毒
  • 象皮病象皮病(又称淋巴丝虫病,拉丁语:elephantiasis, lymphatic filariasis),是由丝虫总科(英语:Filarioidea)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许多罹患此病的病患并无症状,然而有些个案却出现手臂、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