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帕病毒

✍ dations ◷ 2024-11-05 16:36:22 #尼帕病毒
亨尼巴病毒属(学名:Henipavirus),包括尼帕病毒(又译尼巴病毒、立百病毒)(Nipah virus)和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1999年于东南亚被发现的会引发立百脑炎的新型病毒,也会造成人类和其他动物(尤其以猪只为主)交叉感染,严重的可引致死亡,致死率达40%。亨尼巴病毒属于一种核糖核酸病毒的属,被归类在副黏液病毒科单股反链病毒目,目前已知有五种病毒。结构与同科的副黏病毒(如仙台病毒SeV)、麻疹病毒(MeV)类似,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偏肺病毒(MPV)和腮腺炎病毒(MuV)稍有不同。基因组表达的蛋白主要有N(核蛋白)、P(磷蛋白)、M(基质蛋白)、F(融合蛋白)、H(即糖蛋白G)、L(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此外,P的基因框内可以通过内部翻译位点和特殊转录可以产生不同的多肽,包括V和C。病毒表面为G和F蛋白,脂质双分子层下有基质蛋白M,内部的病毒基因组由负链RNA(-ssRNA),上面包裹着N、P和L。G蛋白介导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黏附),F蛋白介导病毒脂质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释放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质。EphrinB2是Eph B类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膜结合配体,可以特异性结合NiV的G蛋白,进而介导NiV进入细胞。EphrinB2表达于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与NiV的组织嗜性相吻合。同时EphrinB2的序列在哺乳动物中很保守,这也可能是很多哺乳动物都对NiV敏感的原因。而且,后续发现EphrinB3也有介导病毒入胞的功能。立百病毒通常是由狐蝠科狐蝠属及小蝙蝠携带而传播,被归在长基因组,宿主范围广泛,而且近期多以能够引起人畜共通传染病感染的病原体出现,使家畜与人类患病甚至致死。2009年,在加纳的黄毛果蝠(英语:Eidolon helvum)身上发现RNA三种新病毒序列,在亲缘演化上被认定为立百病毒,这些在澳洲及亚洲外的新型病毒显示立百病毒可能是全球性的,这些非洲立百病毒正缓慢地演化出地区特性。2018年5月,这病毒在印度喀拉拉邦蔓延,死者据报导是因为吃了在门前捡拾的水果,而该水果据推测曾被感染病毒的蝙蝠咬过,因而带有蝙蝠的唾液。截至2018年5月23日 (2018-05-23),已有10人死亡。1998年10月,位于马来西亚北部怡保(Ipoh)地区的猪农陆续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同时该地区的猪群也出现脑炎疫情。由于此等病征疑似日本脑炎(蚊子传播)病例,而当地亦是日本脑炎疫区,故当时误以为这些患者感染了日本脑炎。可是后来发现,即使采取多项预防脑炎的措施,不但无法控制遏止疫情,疫情更在年底时蔓延到森美兰州(Negeri Sembilan),包括尼帕村(Kampung Sungai Nipah)附近全州最大的一个养猪场,疫情蔓延与生猪引进、猪场生猪转运密切相关。更蔓延至马来西亚南部、新加坡和其他邻近国家。1999年新加坡报告11例发热性脑炎病例,1例死亡,患者均为处理过马来半岛疫区猪的屠宰场工人。马来西亚政府察觉事件极不寻常,于是向国际的卫生组织寻求协助。1999年3月经澳洲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专家从尼帕村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副黏病毒,并被确认是这起疫情的病原体。确认后遂以第1个病例发生地命名“双溪立百新村(马来语:Kampung Sungai Nipah)”(Kampung Sungai Nipah)为“立百病毒”。此次疫情至1999年12月,共确诊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尼帕病毒性脑炎发病283例,109例死亡,病死率38.5%。此次疫情亦造成马来西亚近900个猪场90多万头猪遭扑杀,对业界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在第七次报告中,在副粘病毒亚科原有的三个属的基础上,新设第四个属——亨尼帕病毒属(Henipavirus)。该属包括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2001至2005年孟加拉国先后爆发5次疫情,其中2004年爆发的疫情被证实是人类通过进食带毒果蝠污染的生枣果肉汁(raw date palm sap)后感染上的。2001年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也爆发过一次疫情,且大部分患者在医院内感染,证实NiV可以直接人传人,但是马来西亚病例中没有发现人传人的证据。两国流行的病毒在基因组上差异较大,目前认为可以分属两个谱系。相比马来西亚的毒株,印度的尼帕传染性和致命性更强。尼帕病毒的原生宿主果蝠的地理分布广泛。在中国相关蝙蝠体内也检测到病毒的抗体(血清学证据)。泰国和柬埔寨无病例报道,但也在蝙蝠体内检测到病毒的RNA。亨德拉病毒(HeV)是早于尼帕病毒、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爆发的,可以感染马和人,与尼帕病毒基因组十分相似。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syst (hppv/艾滋病, 流感/疱疹/人畜共患)/人名体征药物(抗DNA, 抗RNA, 抗逆转录, 疫苗)

相关

  • 气候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成分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一个地
  • 医疗照顾相关感染医疗照顾相关感染(英语: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HAI or HCAI)),旧称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医院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在医
  • 猴免疫缺陷病毒猴病毒(英语: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SIV),也称为非洲绿猴病毒(英语:African Green Monkey virus),是一种可影响至少33种非洲灵长目的逆转录病毒。在对比奥科岛(于大约1100
  • 纤维纤维(英语:fiber)是指由连续或不连续的细丝组成的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纤维在维系组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纤维用途广泛,可织成细线、线头和麻绳,造纸或织毡时还可以织成纤维层;同时
  • 肠吸虫布氏姜片虫(学名:Fasciolopsis buski),简称姜片虫,是一种外观极像薄切姜片的中、大型寄生虫。为完成一代生活,这种虫必须在环境适当的淡水螺体内发育,再以常见的水生植物作第二轮的
  • 脾sub土/sub脾为五藏之一,根据藏象、经络学说,功能是:中医理论的“脾”有重要的消化和运化营养物质功能(其也和胃互为脏腑),所以有学者认为对应的应是胰脏。
  • 脸部脸(“脸”通“面”、脸又称脸孔、脸庞、颜脸)是人类和动物的多种感觉器官的集合。脸通常位于头部的正面,而且通常只有一个。脸的范围约为额至颔。包括额、眉、睫毛、眼、鼻、耳
  • 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酶(英语:endonuclease)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分解DNA的酶;R
  • 生物分子生物分子(Biomolecule)是自然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分子的总称,包括大分子例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核酸,以及小分子例如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和天然产物。这类材料的更通用的名称
  • 氖燃烧过程氖燃烧过程是大质量恒星(至少8MSun)内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因为氖燃烧需要高温和高密度(大约1.2×109 K和4×109千克/米3)在如此的高温下,光致蜕变成为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些氖核会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