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

✍ dations ◷ 2025-07-18 11:56:16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是一群生存于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1856 年,其遗迹首先在德国尼安德河谷被发现。目前按照国际科学分类二名法归类为人科人属,至于是否为独立物种还是智人的亚种则一直不确定,随着2010年的研究发现部分现代人是其混血后代后,也可能被归类于智人下的一个亚种。最近期的尼安德特人相关考古发现包括Hyaena Den(英国),其存在年代被认定已超过3万年。另外,克罗地亚的尼安德特人存在年代则被测定为距今3.2万年至3.3万年前间。考古界至今没有挖掘到距今3万年以内的标本;然而,直布罗陀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用火遗迹,显示他们可能在当地生活到距今2万4000年之时。保有“尼安德特人性状”的克罗马侬人或原始现代人骸骨则出土于Lagar Velho(葡萄牙),经鉴定年代为距今2万4500年前,这意味着广泛的基因渗入迹象,而现在几乎已经确定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是尼安德特人与非洲智人的混血后裔。遗传学家原以为非洲人身上没有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两万年中有许多携带尼安德特人DNA的欧洲人回移非洲,增强免疫功能和抵御紫外线辐射的基因即来自于尼安德待人。在骸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尼安德特人的石器便成为他们存在、活动的明确证据。莫斯特文化近期的考古成果发现了一种与尼安德特人有关的石器,地点在直布罗陀面南海岸边的Gorham洞穴。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石器文化另有Châtelperronian文化、奥瑞纳文化与格拉维特文化,保有尼安德特人距今2.2万年前、最后存在的遗迹。学者推测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应与智人相同,甚至更大,因此推断他们的脑部大小也与此相衬。2008年,一群科学家将发现于俄罗斯与叙利亚的尼安德特人幼儿化石,以电脑的三维重建技术重现原貌,显示尼安德特人的脑部出生时与现代智人大小相同,成人时则稍大于现代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平均身高与那时候的智人差不多。尼安德特男人约为165至168公分(65-66英寸),有强健的骨骼结构。他们比智人更为强壮,尤其是手臂与手掌的部分。女性高约152-156公分(60-61英寸)。尼安德特人几乎是全然的肉食性,为最高级掠食者。但在西班牙南部一考古遗址研究指出,尼安德特人的饮食中也含有大量植物。尼安德特人身高约 1.5-1.6 米,颅骨容量约 1,200-1,750 cm³(现代人约 1,400-1,600 cm³)。身体特征:额头平扁(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不如现代人前突。骨骼强健,身体耐寒。其具体特征是肱骨、尺骨、桡骨之间的比例,和股骨、胫骨、腓骨之间的比例大于现代人。此为适应寒冷气候的典型。另外,研究亦显示尼安德特人的牙齿的珐琅质较现代人的祖先的为薄。尼安德特人看来是相当稀少的群体,已经在法国北部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艺术品;在艺术品中发现一颞骨,通过研究发现,它属于一个尼安德特人。就艺术品本身,它们的一端被切出一条沟,应该是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的。而现代人的艺术品,则是在其中打洞,并将之用绳串起来。其营地的遗迹大多是工具。但是尼安德特人的工具在数万年当中都没有改革。因此认为他们的智力比现代人低。他们没有弓箭,要利用特殊的策略去围捕动物。他们会与熊等动物争夺栖身用的洞穴。已发现的尼安德特人遗骸都有发现被工具刮下肉的痕迹,推测他们会将死去的同伴也用来作食用,考古学家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欠缺有效的狩猎技巧。目前发现尼安德特人似乎也会进行墓葬,据读者文摘的一考古学家撰写的资料表示,在北法某一洞窟发掘出来的遗址的土壤中,经土壤分析发现有花粉的痕迹化石,且其举行方式跟今日欧美国家类似,都是对死者的墓冢进行献花,但尼安德特人为何会进行墓葬,从何时开始学会祭祀,成了待解之谜。尼安德特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甚至远至西伯利亚,都有所发现。这些遗迹有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艺术品。尼安德特人的遗迹消失的时候,大概正是在现代人进入欧洲的时候。早期学说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智人的入侵下已经绝种。可能是由于气候突然寒冷起来;尼安德特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加上现代人与之的竞争,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灭亡。还有一种猜测,那就是他们的灭亡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太大,需要利用过多脑部空间去处理视觉信息,这让他们在进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在2010年以前,学者就开始研究尼安德特人是否能与智人混血,早期研究大多以为不可能混血;但后来少数证据显示,尼安德特人可能因为在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现代人同化,而不是单纯地完全灭绝,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骨与尺桡骨的比例、以及下颌骨的形状。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特人灭绝的3千年后,刷新了灭绝的时间记录。直到2010年发表的一份基因研究报告才有突破性的发现,在对比尼安德特人和五个分别来自中国、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非洲及南非洲的现代人基因样本后,发现非洲以外的大多数现代人(包括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人)的基因有至少1至4%源自尼安德特人,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现代人则没有这些基因。由于东亚人及东南亚人,包括巴布亚民族、美洲原住民都携带此基因,但除欧洲及中东以外的地区都未再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遗迹,因此报告作者推断,这是因为智人走出非洲时在中东一带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并发生小规模融合混血,然后才迁移到世界各地,所以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携有这部分基因。

相关

  • QICD-10 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为ICD规定的各类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07 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Q10-Q18 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Q20-Q28 循环系统
  • 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英语:biotaxonomy)通常直接称分类学(英语:taxonomy;法语:taxonomie;西班牙语:taxonomía),是一门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 人体冷冻技术人体冷冻技术(或人体冷藏学或人体冰冻法;英语:cryonics)是一种试验中的医学技术,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一般在摄氏零下196度以下 / 华氏零下320以下)的情况下深低温保存,并希望可以
  • 贝赛特氏症贝赛特氏症(Behçet / Behçet's disease),或称贝歇氏病 (Behçet's syndrome)、白赛病 (Morbus Behçet)、贝赛特氏症候群 (Behçet-Adamantiades syndrome),或贝赛特氏综合症,
  • 电离能电离能(Ionization energy),或称游离能、电离焓,常简记为EI,指的是将一个电子自一个孤立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移至无限远处所需的能量。更广义的用法,第一电离能定义为气态原子失去
  • 阿尔西比亚德斯阿尔西比亚德斯(希腊语:Ἀλκιβιάδης Κλεινίου Σκαμβωνίδης,拉丁语:Alkibiádēs Kleiníou Skambōnidēs,前450年-前404年)是雅典杰出的政治家、演说
  • 器质性病变疾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特定的异常病理情形,而且会影响生物体的部分或是所有器官。一般会解释为“身体病况”(medical
  • 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英语:α-Ketoglutaric acid,较早的文献称为英语:2-Oxoglutaric acid)是戊二酸的两种带酮基的衍生物中的一种(如果不特别说明,“酮戊二酸”这个术语大多数指的就是α型
  • 早川一会早川一会(英语:S. I. Hayakawa,1906年7月18日-1992年2月27日),加拿大出生的日裔美国语言学家,曾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共和党籍)。早川一会先后毕业于曼尼托
  •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拥有旗山校区和屏山校区两个校区。其中,旗山校区位于福州市闽侯上街镇华佗路1号,为福建中医药大